荷里活電影《美國狙擊手》的預告片有這樣一幕:主角在建築物內執行監視任務,見有婦人將不明物體交予一男孩,懷疑是人肉炸彈,遂以瞄準器跟蹤之,此時畫面交替主角與兒子玩耍的片段,緊接着鏡頭聚焦主角慢慢扣緊扳機:到底這槍射還是不射?

雖然未知結果如何,但電影想帶出的訊息倒是清楚不過,軍人即使有鐵的紀律,也難免情感上的糾結。事實上,這是荷里活戰爭片的慣常套路,也是導演奇連伊士活的拿手好戲。片中主人公能力超卓,卻非蘭保式以一敵百的英雄,而是剛中帶柔甚至有時脆弱。本片是真人真事改編,主人公退役回國後罹患創傷後遺症,幫助其他有同樣遭遇的同袍,一三年遭槍擊身亡。而就在他身亡前兩天,本片劇本才剛完成,堪稱戲外戲。

諷刺的是,劇中的狙擊手有情有義,筆者翻閱當時剪報引述他形容戰場上殺敵(當然包括平民)的話:「我不會視那些對象是人,也不會想他是否有家人,我只一心試圖確保己方同伴安全。」與電影呈現的形象大相逕庭。當然,電影畢竟是電影,主角即使是聖人化身,也無改伊戰的侵略性質,但美國佬偏偏有本事從不義之戰中拍出「感人故事」,全球觀眾還得乖乖掏腰包入戲院。你幾時見有關於聖戰組織成員心路歷程的電影?這就是美國佬的軟實力,不爽也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