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月旦時事,針砭醜惡,讀者諸君以不同方式表達支持─點讚,或者拍磚。近日有讀者來信,指本欄對內地的評論較負面,尤其對中國人劣根性的批評或言過其實,令人看不到內地的文明與進步,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憾。

讀者稱剛從海南島度假回港,期間遇到不少好人好事:在酒店,有小朋友拾金不昧;在大堂,有住客主動表示少算了早餐錢;乘的士,走了冤枉路的司機執意少收車資以示歉意;在機場候機室,有人好心幫忙卻做壞事,對方不以為意,仍然連聲感謝。讀者大發感慨,指本港傳媒對內地長期「妖魔化」,缺少正面積極的報道,評論也欠客觀持平。「你們罵得是很爽」,然而年輕人會受到影響,對內地看法片面灰暗,這可能是他們中國人身份認同出問題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欣賞美的眼睛。內地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濟實力不斷增加,人文質素不斷提高,好人好事俯拾皆是,讀者的親身經歷頗有說服力。不過,正如有溫馨就有冷漠,有陽光就有黑暗,有健康就有患病,內地正處於高速發展期,也是問題多發期,諱疾忌醫是要不得的。

傳媒為大眾提供新聞服務,更重要是扮演監督角色,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做得好是本分,做得不好的一定要批評。好比偌大一片森林,鮮花盛開,蝴蝶飛舞,美不勝收,然而對啄木鳥而言,眼裏只看見蟲子而已。新聞評論針砭時弊,正是確保社會之大樹健康向上的啄木鳥。

批評其實也分兩種,一種是惡意的,如壹淫媒以造謠杜撰為能事,傳播仇恨,製造社會撕裂,將香港攪得周天寒徹,不少青少年受其洗腦,甘當反中亂港的工具;一種是善意的,恨鐵不成鋼,如本報為民喉舌,監督政府施政,同時對人性中醜惡的一面加以鞭撻,以達到導人向善、弘揚正義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