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愈「墮落」投資愈「受落」

八月份中國出口增長百分之二點七,進口下降百分之二點六,進出口總額僅增長百分之零點二,形同原地踏步。早前官員說的「好運的話,全年有兩位數增幅」,現在看來中國離「好運」愈來愈遠。事實上,進出口產業的企業與分析員,早已不敢作「兩位數增幅」的癡心妄想了,明擺着的歐債危機當頭,歐洲被迫勒緊褲帶過日子,這可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次一位的夥伴美國經濟形勢略好,但大手大腳的消費模式不再,因而能指望外需有甚麼大長進呢?

中國指望外需,世界卻指望着中國,在○九年「四萬億」托起的短暫復甦,中國給世界帶來了刺激。在全球經濟要死不活的情勢下,外界特別思念那時的「中國拉動」。可惜現在中國拉動難再,八月進口負增長,表現比出口更差,凸顯了中國內需的疲軟。於是從事出口產業的企業近乎絕望,隨着海外訂單陡降及成本上升,它們把營銷目光轉向內地,寄望得到內銷打救。

習慣上的說法是,十三億人的大市場,一個極小的需求量,都可以餵飽企業,但當待餵飽的企業過多時,這個說法不靈光了。有企業反映其貨品,在內地一紙箱一紙箱地賣,與往時海外一貨櫃一貨櫃地賣不成比例,根本談不上產能彌補,而且在失去規模效益後,產品惟有漲價,但產品愈漲價愈過剩。因而有預測指珠三角企業可能要倒閉掉三成,這三成企業就是餵不飽「餓死」的,證明了轉型拓內銷,也不是出口企業得救之道。

透過出口的衰敗,讓人看到內地決策的困局。國家發改委大堆頭推出投建項目,被指轉型內需帶動無路突圍,重返靠投資撐場的舊時模式。中央提出「穩增長」,靠甚麼拉停經濟下行?就惟有靠投資了。早前力撐的發展模式轉型、大力調整結構,只能放一放靠邊站了。但國家重返靠投資拉動模式,只邁了一小步,地方已放開腿腳快跑了,雄心勃勃的千億大計、萬億大計,各省區爭先恐後出籠,預示着未放先亂局面的隱患。

內地的經濟現實並不允許中央大手筆,因為急需激增的信貸、銀行不良率的擔憂、重新冒頭的通脹,無不制約着中央出手。投資縱然是中國無奈的選項,但由上至下的決策不能罔顧風險而為,中央意識到要節制,若管不住地方亂作為,則會埋下風險。可見,中國面臨的不僅是決策的困局,也是管治的困局,政策執行力的困局,中央宏觀調控既要和市場角力,也常常要和地方角力。

此外,中國本可以全面啟動減稅的財政政策,打開投資的空間,但該出手時未出手,政策慢而形勢快,財政政策未顯功效,故此當局有招可為,或有機遇可捕捉。當市場盯着出口愈「墮落」,投資愈「受落」的機遇,在中國重返投資拉動的政策抉擇,尋找投資的立足點時,須注意政策的收放,亦要防範有迹可尋的風險。一方面實打實的內需不彰,另一方面產能過剩超乎想像的嚴峻,所謂「投資拉動」帶來的機遇暫時無從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