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我不想說的是……

  • 某舞台界笑匠早前發表了一首諧諷天王出道30年的點題歌曲,歌名夾雜髒話。唱的時候當然連那句髒話都照唱如儀,歌名也毫無忌諱,聽說這首歌在YouTube的點擊率很厲害,無他,香港人愛大驚小怪,他們不管年紀如何,心底裏也只是個小學生,對於粗言穢語和黃腔特別興奮,不管笑話質素高下,已經起哄尖叫。

    我不知道這位有抱負有理念的笑匠是為了幫自己在紅館開騷造勢,還是覺得自己一邊籌辦兒童劇一邊唱粗口歌並無不妥,我只是覺得,用這種方法上位造勢,並無必要。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劇場界千古不變的怪現象:只要你在表演期間講粗口,就一定會有觀眾起哄歡呼。我常常以為,比起電視或者電影等較大眾化的媒介,進劇場看舞台劇的,水平應該較高,為甚麼對於粗言穢語還是不能免疫,一聽到就亢奮叫好?我們不是坐在學校禮堂,街上不是沒有人講粗口,你們也不是沒有機會聽沒有機會講,這究竟有甚麼好大驚小怪?

    真正的笑匠,是不直接開黃腔卻能令人想入非非,或者不直接大罵粗言穢語卻能帶出同樣的衝擊與發洩作用,這才叫做高手。當門外漢和路人都能以粗口博君失笑的時候,你把粗口當作賣點,不過是自降身價,並且以味精餵飼觀眾。你以為聽慣粗口和黃腔才有反應的觀眾,會對你其他更用心更需深思的幽默有反應嗎?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作為創作人,I don't wanna say is,毌庸置疑必定是,粗口。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