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九九一年,伊拉克強人薩達姆揮軍科威特,阿拉伯國家同仇敵愾,參與美國的軍事行動,攜手並肩對付薩達姆,事隔二十多年後,在回教極端組織威脅之下,阿拉伯國家再次唯華府馬首是瞻,在美國空襲敍利亞中助一臂之力。向來船頭驚賊船尾怕鬼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無疑舒了一口氣。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後,沙特阿拉伯、約旦和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雖與美國分屬盟友,境內也有美軍基地,並且使用美國軍備,卻是極力避與華府「沆瀣一氣」,最明顯的是在二○○三年,多國公開表態反對美國出兵推翻薩達姆,小布殊一意孤行窮兵黷武,令美國神憎鬼厭,奧巴馬才會一上台便趕赴中東,在埃及開羅發表美國結束外交單邊主義的演說,向回教世界伸出橄欖枝。

奧巴馬的中東政策舉棋不定,特別是在阿拉伯之春掀起後華府進退失據,正是他這種「可免則免最少介入」心態的反映,極端遜尼派伊斯蘭國崛起,在伊拉克和敍利亞攻城掠地大肆殺戮,直接威脅美國的利益,奧巴馬別無選擇惟有採取軍事行動。

美軍今年八月初開始轟炸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目標,如今空襲擴至敍利亞境內,並且一箭雙雕除伊斯蘭國外也打另一極端組織呼羅珊,更重要的是有五個阿拉伯國家參與,巴林、約旦、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出動戰機,卡塔爾則是扮演支援角色。

阿拉伯盟友加入空襲,美軍無疑「如虎添翼」,不過這象徵意義遠遠大於軍事作用,有阿拉伯國家助陣,奧巴馬即能擺脫「攻打回教世界」的罵名,顯示美國出動的是「正義之師」,對付的是「人類共敵」恐怖分子。

如今輪到沙特阿拉伯等國惴惴不安,伊斯蘭國捱轟,這大有可能成為其招募新血的藉口,更難免向這些阿拉伯國家進行報復。

不過,如果諸國袖手旁觀,恐怕所冒風險更大,伊斯蘭國的戰線已拉到約旦邊境,沙特阿拉伯也見伊斯蘭國招兵買馬的蹤迹,正是兩害取其輕,這些本來各有懷抱的國家暫放分歧,並且不惜變相協助敵人阿薩德,且看這注是否下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