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權貴,很多人會以為是政界或商界人士,實際上中國學術界也有一批權貴,他們不僅掌握學術經費與資源,而且拉山頭、組建小圈子打壓同行,已變成黨同伐異的學霸學閥。

過去三十年來中國教育與學術的繁榮背後,學術生態情景也悄然形成五個現象,即學術圈子江湖化、學術品階行政化、學術管理公司化、學術資源私利化、學術精神庸俗化。這「五化」的結果,導致學術圈充滿銅臭、虛偽、權術,早已失去教育、科研的本來意義,而且誤導民意、誤人子弟。

這些學術權貴並不是天生的,他們有的也曾是知識精英,在學術上有專攻,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但功成名就之後,不是提攜後進、鼓勵同行,而是想方設法強化自己的權位、固化既得利益,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學術霸權。有的對送上門的誘惑不能堅守底線,放棄了立場和原則,成為權勢和資本的附庸,或者主動投懷送抱,兜售自己和學術,使得自己和學術一起變成商品。

還有的根本就不學無術,專著無幾本,科研沒成績,但熱衷於攀權結貴,利用政商關係鋪路,用錢財買職稱,混上校長、書記之職,然後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將那些真正飽學之士踩於腳底。亦有些人曾在西方國家留學,他們被西方情治部門看中並策反,利用各路資源將其捧為「著名學者」,這些人回國之後依託西方或明或暗的支持,強勢佔據學術話語權,為美國推廣意識形態。他們已不是簡單的學術人士,而是負有特殊任務的文化間諜,只不過他們以學者的面目出現,因此很能迷惑人。

呼風喚雨 不可一世

諸如此類的學術權貴,既是學術資源的主導者、學術規則的制訂者、學術成果的審查者,又是學術資金的老闆、學術江湖的大佬、學術管理的CEO,在社會上呼風喚雨,不可一世,就連政府都要怕三分。相比之下,那些為職稱和薪資奮鬥與苦惱的青年學人,被迫成為弱勢的學術貧民,他們處於學術界的最低層,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盤剝、利用。

鄧小平曾說,改革開放最大問題是教育出了問題。中國社會道德的墮落、核心價值觀的崩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承載傳道授業解惑之職的學術圈集體墮落,中共第五代撥亂反正,除了要蕩滌官場的腐氣,學術界也要進行全面整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