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這輪大跌,不管是陰謀論還是陽謀論,搞事方主要指向兩國:美國和沙特阿拉伯;主要受害方也有兩國:美國和俄羅斯。當然,低油價的邊際影響是不限於上述國家的,總之,油價是場複雜博弈,包含地緣政治的角力。當中美國的雙重角色夠尷尬:美國欲利用低油價打壓俄羅斯,沙特想拉低油價扼殺美國頁岩能源發展。
這場博弈最有底氣的是沙特,三十美元一桶的油價水平可以處之泰然,犯難的是俄羅斯和美國。眼下能否藉低油價把俄羅斯打趴尚不好說,倒是美國有點挺不住,因為火燒後欄啦。先是有頁岩能源企業停擺,再而油企先後停產,引發工人未能與資方達成新勞動合同,工會在九家煉油企業掀起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罷工。
由於油價大跌,石油企業削減成本和控制支出,以致勞資談判不果。如果油價再跌下去,將波及更多油企,談判更形阻滯,罷工這把火勢成燎原,終將演變成政治議題。不難看到,對油價不但工人不滿,資本家也不滿,政客都夠頭痛的。
事件顯示,不論出於陰謀或陽謀,博弈油價是舞雙刃劍,能殺敵也自損,美國當前的尷尬就是如此。奧巴馬臨時改變行程,從印度抽身前往沙特出席國王阿卜杜拉葬禮,可能正為了公關其繼任人,會否順便斟斟協調油價或摸清沙特底牌以謀應變?
陳穎柱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