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
  • 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前覺得這話迂腐,如今再看,覺得還蠻有道理的。很多時候事情的對錯不難看出,合不合適卻是另一回事。《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皆可說,但不都造就人」,大概就是do right things(做對的事)之餘也要do things right(做得對)的道理。

    想起早前學生興沖沖的跑上街頭,關心社會,爭取民主,再對也沒有。問題是,無牽無掛做學問,人生就是這幾年,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以後就是為稻粱謀,為家小忙活。不是連近代中國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胡適也說過,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鬧下了亂子,卻要未成年的學生拋棄學業、荒廢光陰來干涉糾正,這是天下最不經濟的事嗎?

    學生不學生猶可原諒,畢竟誰沒年輕、誰沒熱血過,然而當「荒唐的中年老年人」不是別人,而是原該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先生,那就可恨得很了。大學教資會最新報告揭露八大院校教學人員濫竽充數,其中重災區港大法律學院,竟有百分之三「學術研究」被列為「不予評級」,表現遠遜後起之秀中大法律學院。

    這也難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教授不是跑去搞運動,就是月旦時事,當他們的名字見諸報紙還多過學術期刊,教學質素不插水才怪。一句話,既然師不願師,乾脆改行當長毛好了!

    陸智豪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