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論點
  • 歐美政府近年窮追猛打,經常向跨國銀行開刀,而罰金往往高達數以十億美元計,歐美政府通常以涉嫌協助軍火商、恐怖活動組織轉移資金、洗黑錢或者操控外匯及利率交易指控等罪名,向大型銀行施以重罰,單單在過去一年,歐美大型銀行向西方政府開出了六百五十億美元的罰款支票,較前一年大升四成,也是歷來最多。

    影響所及,以往跨國銀行爭崩頭的私人銀行生意,尤其專門服侍超高資產淨值(UHNW,一般擁有三千萬美元資產戶口)之部門,接新生意如履薄冰。

    不能說的秘密是今時今日,私人銀行之間有不成文的「三不做」,持美國護照、生意營收與博彩業有關、資金來源不明的客戶,通通免問,在歐美監管當局有殺錯無放過的姿態下,銀行做生意都步步為營。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日前發表一份名為「瑞士解密」的調查報告,指滙控旗下瑞士私人銀行涉嫌協助客戶,包括販毒分子甚至軍火商等逃稅,隱藏高峰期多達千億美元資產,滙控亦急急承認瑞士分支監管出現缺失,亦會就過去合規及管控疏忽承擔責任,儘管未有監管機構興師問罪,滙控股價昨日下挫,市值單日蒸發一百八十億港元,投資者已預先為可能的罰款找數。

    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及後爆發的○八年金融海嘯,不少人認為間接是政府對銀行業監管不力所造成,次按引發的金融海嘯,大型銀行紛紛需要政府救援,自此監管的無形之手覆蓋面也愈來愈廣,對銀行業的金剛箍愈收愈緊,監管機構透過重罰,嘗試改變跨國大型銀行的營運,揭開以往未暴露於鎂光燈下的一面,跨國銀行面對如雪片飄來的罰款投訴,固然有苦自己知,但長遠所引發的內部監管及司法成本,形成跨國大型銀行生意再也不像以往般風光。像今次捲入事件的滙控,去年十一月連同花旗、摩通、美銀、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和瑞士銀行等六家鼎鼎大名的同業,被美、英及瑞士監管當局,指控合謀操控外匯價格,合共支付高達四十三億美元罰款。

    九九年滙控收購瑞士私人銀行業務,從○七年開始把客人數目,由三萬多縮減至一萬多,買回來生意,合理地吸客還來不及,現在倒過來趕客走,可見滙控並非最近才知道這枚山芋有多燙手,說穿了在今時今日的監管下,不能再像以往遵循客戶要求,惟有少做少錯。

    千禧年前,環球大型銀行都喜愛以收購合併,達到加快業務版圖的擴張,現在要找「身家清白」的收購對象已不容易,一旦連同被收購方的「原罪」一併買下,等同攬計時炸彈上身,在可見將來,銀行業為大而大的硬發展策略,到了今天已不合時宜。

    查詢股票編號
    租/售 租   售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