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是供僧侶日常居住修行的地方。

公元641年一個明媚夏季,印度阿旖陀石窟迎來了一位重要訪客─到西天取經的唐僧(玄奘法師),玄奘對眼前的聖地美景驚嘆不已,寫下他的遊記:「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巖面壑,阿折羅阿羅漢所建……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相去各三尺餘……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經過3天的轉折行程,我站在阿旖陀,對比唐僧千年前的描繪,感覺如同回到唐朝。石窟分為兩類,佛廟(Chaitya),即唐僧所記錄的「伽藍大精舍」、只供奉佛像和舉行儀式的只有5個,至今仍能欣賞到唐僧口中的石佛像;另一類僧院(Vihara),是供僧侶日常居住的地方,有25個。

僧院是供僧侶日常居住修行的地方。

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內有70多尺高的大佛。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玄奘法師早於千多年前對石窟已有文字描述。

當地無論男女也很熱情好客。

精舍四周雕鏤石壁,十分精美。

玄奘法師早於1,300多年前已踏足阿旖陀石窟。

項明生

大唐西域記

玄奘這段文字,成為阿旖陀石窟唯一的文字歷史記載,你問為甚麼印度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其實不止印度,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唯一的歷史記載,也不是來自阿富汗語或古波斯語,而是來自遙遠的中文,我也是近來看《國家地理雜誌》的報道才知道這個史實,西方歷史學家公認的巴米揚大佛唯一記載,正是中國唐朝的《大唐西域記》。玄奘經過印度,於632年到達巴米揚,並於《大唐西域記》中對這兩座佛像作了精確描述。印度人看到我手上的《大唐西域記》,是1,300年前描寫阿旖陀的古漢語遊記,無不嘖嘖稱奇,因為世界各種古老文字,由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尼羅河的象形文字、愛琴海的線形文字到恒河流域的梵文,除了中國的甲骨文,大多已經死亡,或成為考古學家的密碼,只有漢語的生命力、持續力無與倫比,並對中國以外的世界文明,留下最重要的歷史記錄。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此刻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想到漢語古老常駐的青春,令我長嘆不已,2,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當「中國」這詞首次在青銅酒器「何尊」 的銘文裏出現,中國人已經用「在水一方」這種詩情畫意歌頌愛情,直到2,000多年後,同樣的不朽文字,在瓊瑤筆下成為溫柔旖旎的靡靡之音。

項明生

正職是朝九晚五的尖咀白領,專長於假期、周末偷走出辦公室,打開穿梭時空、深度旅遊、持續扶貧、文字創作的隨意門。曾出版《足足五千年》, 連續13日位居電子書榜冠軍,為「小母牛」籌得50萬元善款,並推出暢銷書《十天敢動假期系列》:《墨西哥、古巴》、《秘魯》及《巴西》。

www.akiotou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