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和市場內外設計着重簡約的線條美,且工整對稱,甚有Art Deco風味!

變幻動盪的時勢,每每流傳出既感人又勵志的故事,粉嶺聯和墟及相距不遠的龍躍頭文物徑,就見證了不少時代的變遷。前者更於2007年作為電影《每當變幻時》的場景,描述這舊街市因不敵連鎖市場而關閉,道盡變遷帶來的苦與樂;後者除了鄧氏原來還有其他古蹟故事,有緣走進必令大家對變幻時勢有更深體會。

聯和市場內外設計着重簡約的線條美,且工整對稱,甚有Art Deco風味!

不遠處的聯和戲院(後改稱粉嶺戲院),正是《半斤八両》及《歲月神偷》取景的地方。

聯和墟外圍部分有間天主教堂,早年是供當時進駐的愛爾蘭籍英軍使用。

資深民俗文化專家陳天權擔任是次「港文化、港創意」計劃的文化顧問。

2007年由陳奕迅及楊千嬅主演的《每當變幻時》,正是於聯和墟取景。

墟內60個舖位面積不大不小,設計工整。

街旁的石碑已有100年歷史,記載了4屆鄉議會主席彭樂三墊資$2,090重修池塘。

通往崇謙堂村的路上,有塊1930年豎立的石製路牌,有傳是為免不同村民爭執而建。

崇謙堂是崇真會所建,是本地唯一以客家話服務教徒的教堂。

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所建的石廬,以西式風格建造,與周邊建築形成強烈對比。

沒有開放的乾德樓,需走到村的盡頭才見到,甚有大宅氣派!

建於小丘上的老圍,四面圍牆,以窄小門出入,可見保安嚴密,是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

公祠的橫樑雕滿花紋,手工精細,更見顯赫。

三進式的鄧公祠內,宋二世祖鄧自明及皇姑趙氏的神主牌上有龍頭木雕,相當精緻。

清朝乾隆年間,中國開始和洋人接觸,連入圍的門也採用西式的拱門設計。

因門口的「覲龍」二字,因此新圍又名覲龍圍。

四角有更樓及選用鐵門,加上二進式門樓,與老圍同樣守衞森嚴。

中英合成的墟市

聯和墟位於粉嶺北部,於1951年1月20日正式建成,是昔日粉嶺最旺盛的地區,亦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具規劃、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及多座商住兩用建築的工程,內部設有60個舖位,並劃分為6條街道:聯和道、和豐街、聯發街、聯興街、聯盛街及聯昌街,加上附近民居眾多,令這裏變得旺上加旺。至回歸前後,政府決定興建公營的聯和街市取代。新街市於2002年7月1日投入服務,同年9月26日聯和墟停止運作,於居民努力爭取下,得以保存但一直維持空置,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墟內另一有歷史價值的聯和戲院亦敵不過時代洪流,那些年這電影院只有四面牆壁作為隔音而沒有上蓋,遇天雨或惡劣天氣便要暫停。1959年改名為粉嶺戲院後,才加上尖頂上蓋,至2010年關門大吉時,仍靠人手用紅色水筆「劃飛」進場,甚有老香港風味!然而,墟外有間風格截然不同的聖若瑟堂,亦是粉嶺唯一的天主教堂,全花崗石興建,同樣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英軍進駐初期,主要服務愛爾蘭籍的英軍。

Check Point A:聯和墟

看着白色外牆的聯和墟,不期然令人想起電影場景裏的富貴墟,帶來笑中有淚的集體回憶外,這平民使用的建築,原來暗藏高級的Art Deco設計,簡單的黑白色調外牆,以及對稱強烈的線條間隔將墟內平均分成60個舖位,加上頂部有透氣天窗令空氣流通,即使烈日當空的炎夏,室溫仍算舒適。最近政府有意以象徵式租金把這座三級歷史建築租予一間非牟利機構「健康行動」,計劃用作鄉村墟市文化館、工藝攤位、環保回收站,以及售賣有機農產品和二手物品的墟市,有望年底將聯和墟光復!

Check Point B:路牌石碑

一路之隔,現為工業村的地方,是昔日的安樂村,村雖然已不在,但路邊仍留下不少足迹。馬路旁毫不起眼的「重修大坡碑記」是一好例子,記載了4屆鄉議會主席彭樂三墊資$2,090重修池塘事件;內街差不多位置亦有另一對石建路牌,一塊刻於1930年,指示前往崇謙堂村和從謙學校的方向;另一塊由大埔理民府於1934年豎立,所刻的文字是告訴村民不准將牛隻繫於該處,石碑看似方便民眾,卻又道出安樂村和崇謙堂村「河水不要犯井水」的暗喻。

Check Point C:龍躍頭文物徑

位於聯和墟東北面的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但除了鄧氏一族,這裏原來還有其他居民。19世紀中傳教士已在新界的鄉村活動,位於龍山山咀、文物徑前端的崇謙堂村,正住了一族信奉基督教的客家人,由於教友漸多,因此於1927年興建了崇謙堂,並於1951年擴建,把教堂由單層建成雙層。後面逾百年歷史的乾德樓,是崇謙堂第一傳道人彭樂三和凌啟蓮所建,由於設計獨特,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再走進一點,未見圍村蹤影,卻看見草叢中有座外貌別致的古老大宅,上面寫着「石廬」二字,是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的居所,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他的其中一位兒子徐家祥,在1948年成為港府首位華人政務官,1967年更擔任署理華民政務司,龍躍頭可說是人才輩出呢!

Check Point D:圍城與公祠

龍躍頭文物徑沿途是五圍六村的遺址,而鄧氏五圍中,老圍最早建立,由於是附近唯一圍城,因此保安設計最為嚴密,四面是厚厚的圍牆,圍牆正中部分建有高台,配合建於小丘上的高地優勢,有利防守,居民進出圍村只能靠東面的窄小圍門,並有獨立水井,閉門堅守時仍可確保食水的供應。

沿路拐個彎,已到達鄧氏中心地帶─松嶺鄧公祠和天后宮。前者見證鄧氏乃南宋王族之後裔,正殿內的南宋皇姬及其夫君的神位上,有龍頭的木雕以紀王族,鮮見又精緻。這座香港最古老及最大的祠堂,是祭祀祖先、舉辦活動之地;每逢喜慶大事,祠堂外會連開百席大宴親朋,場面熱鬧又墟冚。身處內陸地方,旁邊的天后廟,最令人不思其解,有人說因康熙替天后封號,令陸上人也追風朝拜,連同側殿供奉着保佑孩子健康的金花娘娘(有說是十二奶娘),祈求風調雨順,族人百子千孫。

Check Point E:王族之脈

說到王族故事,可追溯到12世紀南宋年代,金兵進犯江南,宋高宗趙構與宋室人員四散,時任江西贛州縣令的鄧元亮(又名鄧銑)起兵勤王,於路上收留了年僅8歲的趙氏皇姬。她沒有透露身世,長大後,鄧元亮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定居今天的錦田。鄧自明死後,宋光宗查明真相後相認,稱趙氏為「皇姑」且封為郡主,鄧自明則為「稅院郡馬」。新圍門口除「覲龍」二字,還有「覲龍綿世澤,郡馬著家聲」對聯,其原有的護城河已填平,四角有更樓,全圍只有一個入口,有兩重門樓,門有連環鐵門,直街盡頭有文武二帝的神廳;而屏山鄧氏屬鄧元禎一脈,與皇姑沒有直接關係。

粉嶺導賞團

由文化葫蘆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港文化、港創意」計劃,至2013年已是第四屆,繼中上環(2009年)、深水埗(2011年)和荃葵青(2012年)後,是次將會走入大埔及粉嶺,發掘該區的傳統老店、歷史建築、自然生態,了解其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傳統習俗,聯和墟和龍躍頭文物徑更是重頭作,帶領大家走入傳統老香港社區。此外,計劃會在粉嶺聯和墟市場舉辦農墟,讓公眾重新體驗「趁墟」的樂趣。

日 期:預計12月中(星期六、日)

人 數:最多15人

導賞員:文化葫蘆導賞專員

收 費:免費

查 詢:2780 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