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內地為遏制白色污染,出台了「限塑令」,規定自該年六月一日起,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如今七年多過去,這一禁令基本上名存實亡。

京奧結束 無人關注

限塑令表面上是為了減少膠袋的使用,用價格槓桿來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環境不受白色垃圾污染,因為膠袋難以分解,如果自然分解要上百年時間,通過收費則能夠讓人們養成用環保袋購物的習慣,減少使用膠袋;但實際上,當年出台限塑令,一個隱秘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展現綠色北京奧運會的承諾。既如此,北京奧運會一開完,這一禁令落實得如何,也就無人關注了。

地球只有這麼大,中國人口又多,如果中國人都像歐美那樣消費,確實會對地球構成沉重壓力,所以在減少資源消耗的藉口下,當局在環保的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歐美前面。比如油價,雖然中國的成品油品質差,但油價卻高,前不久價格主管部門竟直接規定油價在四十美元以下不調價,美其名曰減少霧霾。限塑令也是這樣一個荒唐禁令,好像沒聽說歐美哪個國家不准超市或購物場所提供免費膠袋的。當局出台這個規定,如果能夠達到效果也就罷了,這就是一切服從政治、拍腦袋決策導致的後果。

限塑令的名存實亡看似歸因於法令執行無力、執法部門失職、違規生產廠家猖獗等,然而,購物行為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以及替代品的價格過高,決定了它天生就會是這個結局。

每個家庭都要去商場、超市、集市、小賣部等買東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政府不可能做到派大量人力去監督,這決定了要很好地落實禁令,必須靠商家和購物者的自覺。一般來說,去商場購物,金額比去超市購買要多,所以商家不大可能為了幾毛錢不給顧客提供免費膠袋,而集市和小賣部基本不會遵循政府禁令。嚴格遵循的是超市,但超市卻藉機賣起了膠袋,因為相比便攜的需求,膠袋幾毛錢的成本讓人們感受不明顯,因此在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膠袋就能賺上千萬元。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價格需求彈性小。對價格需求彈性小的商品,人們不會減少使用量,卻會增加他們的負擔。

類似這樣的粗糙政策還有很多,由此也說明當局制訂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