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施政報告主力於住屋問題上着墨,特首梁振英提出多管齊下增加資助出售單位,包括將新公屋改作「廉價居屋」,以五折定價售予綠表人士,將部分市建局興建中樓宇變成「高檔居屋」,商討重建大坑西邨,興建資助出售單位。為何政府多年來在解決住屋問題上一直困難重重?市民對政府住屋政策為何批評聲不絕?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Q:為何住屋問題是施政報告重點?

    A:近年樓價只升不跌,升幅令市民不能負擔,住屋費用佔家庭收入大部分,從而拉低生活水平,影響生活質素,積聚民怨。特首民望低,需要做某些舉動恢復民望,而房屋政策效果顯而易見,能紓解民怨並可以容易見到政績。

    Q:解決住屋問題有甚麼困難?

    A:房屋供應不足是根本問題,政府欠缺長遠規劃,多年前停售居屋,市民需要置業便要向私人樓宇入手,但普通市民難以負擔高昂樓價。樓價高緣自炒風熾烈,即使政府曾推出雙辣招,但炒賣所得利益能夠彌補辣招損失,反而造成想置業自住人士未能負擔高昂樓價,未能抑制炒風之餘,又影響真正有住屋需求人士。

    延伸思考

    1.為何政府主力援助中低收入家庭置業?

    A:私人市場售價與普通市民收入脫軌,中低收入士用大部分收入供樓後,沒有剩餘資金用作生活使費。若中低收入人士未能買私樓居住,又超過申請公屋入息上限,他們只能選擇住於?房,故這類人士最逼切需要解決房屋求問題。

    2.為何市民對房屋政策批評聲音較多?

    A:政府打算起更多居屋,吸引公屋家庭購買居屋,騰出公屋以解決住屋問題。但鼓勵市民買居屋誘因太低,居屋以市價七成計算仍然昂貴,月供與公屋租金相差太遠。近年公屋配套設施與居屋一樣,市民以較低價錢就可以住到居民質素的公屋,難以吸引公屋家庭轉購居屋,故政府應調節綠、白表比例,以針對市場需求。

    3.若未能解決住屋問題,對政府管治有何影響?

    市民要負擔高昂供樓費用,拖低生活質素,作為已發展城市,市民生活質素不能太差。但市民每天工作只為供樓,猶如為地產商打工,會令社會氣氛變差,不利社會多元展發展,長遠會令到民怨升溫,影響政府施政。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