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新年度施政報告,港府高層嚴詞批評港大學生刊物提倡「港獨」,而學聯掛在口邊的「香港問題,香港解決」等口號亦違反《基本法》憲制安排,重炮出擊的潛台詞似乎是重建各方對「一國」與「兩制」概念的認識,同樣於施政報告中的問題,「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卻大行其道,並有提早預告的兩項喜訊,將於新一屆區議會開始實行。
今次獲「開綠燈」主要涉及數百名區議員的事情有兩項,一是明年一月起為新一屆區議員加薪一成半,即由現時的二萬五千元增加至二萬九千元,二是建議為每名區議員增設每屆一萬元外訪開支津貼,據悉外訪審批須「過三關」,包括行程須與區議員身份有關、經區議會大會批准,並由秘書處安排行程,開支實報實銷,料四年內可赴日本、韓國一次,如是台灣、東南亞等「短線」行程約赴兩次,如前赴歐美,則需區議員自行「貼錢」。
多名建制派區議員都表示,對於區議員薪酬調查不表意外,始終多年未有調整,而最驚喜是每屆一萬元外訪開支津貼,事關有熟悉情況的人士透露,年多前有一次爭取機會,當年一次性調高全港區議員的實報實銷津貼金額上限三成多,亦同步爭取外訪津貼,惟當時未竟全功,今次獲當局「開綠燈」是一個好開始。
事實上,政府近年大力提倡「地區機遇,地區掌握」的理念,今次「放水」予數百名區議員的甜頭,明眼人估計是希望更好地爭取地區的長遠支持,遠的不說,就以政改為例,特別是今次泛民事先張揚會不理民意,否決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方案,政府更需要以地區包圍立法會,以民意撼動泛民議員回心轉意。
除此以外,各大議題近年要於區議會諮詢是指定動作,特別是現屆政府急於建屋造地,追回過去多年錯失的時機,無論是改劃土地用途,以及最近碰到綠化地帶,都先過當區區議會一關,隨後才走其他法定程序。
當然,有泛民區議員質疑,每屆一萬元外訪開支津貼,對實際推動地區行政沒有很大幫助,似是港府高層回饋建制派區議員支持的政治酬庸,強調地區行政最重要的就是要放權,但話分兩頭,要放權的前提,是部分區議員要改變心態,不要凡事只照顧所屬選區利益,否則一切無從說起。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