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書展已到二十五周年了,但不知道是主觀感覺還是錯過了一些活動,無論在舉行之前或是舉行期間,關於周年紀念之東西好像不太覺眼。印象中二十周年時的氣氛比今次還好,甚至有同行認為上年亦比二十五周年更有話題性,到底發生甚麼問題?

至於人群,自己到過三日,主觀感覺也是比以往人少,縱使大會公布已破了歷年人次;就算是人數充足,觀察上買書的人也非常審慎,抬着一堆書的人少了,行李箱也少了,自由行亦少了,是市場徹底萎縮了,還是吸引力不足?又或是新世代根本就少看書?起碼問過多個同行、作者及出版社,都表示今年生意特別差!又是不是有攤檔有不良經營手法,令氣氛大打折扣呢?

這是我第二天到書展時親身遇上的事。話說當我走到內地來的書商處尋寶時,已明顯感到人流不及以往般擁擠,不是簡體書沒落,而是書種不夠多,不夠另類。我找呀找,也找到兩本,於是走去付錢,在我前面的是位外籍女士,手上兩本兒童書,正在付錢,但收銀機顯示的書價卻不同,女士表示他們輸入錯誤,那兩位職員用普通話說:「人民幣!人民幣!這是收港幣!」女士似懂非懂的就算了,也付了較貴的價格。當時我也以為是匯率的問題,及至我要付錢,兩本書的價格比貼上的價錢牌貴出50%!我表示錯誤了,職員卻扮冇嘢般話無錯,我再表示這個數目加那個數目不是這個數。職員扮了一餐後,其中一個男職員說那貼上五十六元的價錢是貼錯了,並在我面前撕貼紙,但印在書上的價格一樣係五十六元!他有點尷尬,說五十六元人民幣就是九十四港元,問我要不要?當然不要!書展若變成賊竇,有人買書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