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廣州日報》一篇追蹤報道,引發自己一些好奇。情況是記者在廣東北部「坪石」這地方,找到一些老房子,而這些舊屋中,隱藏了一些歷史故事。事情是這樣的,話說在日本侵華時期,嶺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因為戰火關係三度搬遷,在1940年8月至1945年1月間,中山大學搬到湖南及廣東的交界處、樂昌市坪石鎮繼續教學;這段歷史原來一直封塵,直至近年才被人調查出來。中山大學在坪石辦學四年間,累計培養學生近兩萬人,這個數字可真不少。而在1945年1月,日軍開始對坪石進行包圍,大學通告要緊急疏散,大量師生兵分多路逃走,其中一些東撤往仁化、梅縣,另一些西撤至連縣,當中不乏悲慘個案,包括工學院衛梓松教授因未能成功突圍,又因不甘受辱而自殺身亡;另一附中教師陸興焰及學生諸兆永於逃往仁化途中,被日軍所殺!以上這些抗戰時期的校園故事,只屬冰山一角。由於有相當的歷史價值,中山大學韶關校友聯誼會向韶關市委、市政府及中山大學提出建議,修建相關舊班房及興建紀念館。當然成事不成事,還要看未來各單位之取態。
這件事反而令我聯想到香港,當日治時期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我們的學校,到底有沒有運作呢?這個冷門話題,真也沒有研究過。其中中小學及大專有沒有分別呢?又或大專大學又有沒有撤退到其他地方繼續教育工作呢?若要猜想,日本人理應會要香港人強迫性地學習日語才對,但我又從未見到該時期的教科書,莫非都被銷毀?而又有多少教授、教師及學生因抗拒日軍教育而殉職呢?這些歷史希望一早有人調查妥及保留,否則現在才查,也太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