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Column: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

十八大之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擴大內需之方式,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之動力,是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綱領。因此,國內外對中國「城鎮化」的期許與解讀很多。如,有人認為「城鎮化」是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可增加40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也有人認為「城鎮化」將培養6億中產階層,城市居民消費力大增;有人認為,「城鎮化」是城市公共服務均衡化,可以讓農民就地轉換成為市民;更有人認為,中國「城鎮化」將產生一個巨大的住房需求,因此,當前住房市場可沿襲前十年發展模式,房價也將只是會上漲而不會下跌,當前房地產暴利模式可以持續(最近一個月國內及香港股市的房地產股價格快速上升,就是與這種預期有關)等等。

可以說,上述對新型城鎮化的理解及解讀,除了少數僅是從其利益角度來誤讀外,也不能說這些意見沒有一點可取之處,但是,這些理解並沒有把握十八大後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也是在讓中國新型「城鎮化」誤入歧途。因為,按照這些人所理解的中國城鎮化不僅與十八大後中央政府的城鎮化精神與原則完全背離,而且也是與現代文明社會城市化的實質與發展規律相違背的。

何也?我們先來看去年十二月四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公告。該公告中就明確把城鎮化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主要方式。公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加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場化。」也就是說,公告所提倡的「城鎮化」,重點是放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及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兩個基點上,而不是投資增加與房價上漲。

城鄉差距礙經濟發展

一月八日李克強副總理會見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莫斯科維奇的談話,則是對當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給出了最為明確的闡述與說明。李克強指出,中國發展不平衡矛盾突出,最大差距是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縮小這兩大差距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也會激發巨大發展潛力,這是一個較為長期過程。可以說,李克強的講話不僅清楚地闡述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也指明了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方向,從而也澄清了當前許多人對中國城鎮化的誤解,並對上述一些人對新型城鎮化刻意嚴重扭曲給予糾正。

在李克強看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就在於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存在嚴重的差距。這些差距不僅成為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障礙,也是當前各種矛盾突出的焦點。因此,通過政府經濟政策調整的方式來縮小這些差距,既能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內在的動力,也能為廣大民眾改善經濟條件追求幸福生活奠定基礎,而中國城鎮化就是實現政府這個目標不可或缺的載體。

在李克強看來,中國新型的城鎮化就是人的城鎮化,就是農村人口市民化。或者簡單地說,無論是「城鎮化」還是「城市化」,其核心就是讓農民進城,讓農民進入城市後享有一般市民的待遇,成為中國的真正公民(而不是以前城市的「二等公民」)。因為,農民進城不僅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提高整個社會公共服務的效率,降低整個社會經濟的交易成本等,而且能夠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為廣大農民進城而提供更多的教育、就業、增加收入的機會,為中國現代農業出現創造條件。只有這樣廣大農民才能夠有擴大消費的能力,農村土地才能夠集約經營。否則,如果農民不進城或者就近進入城鎮,或農民不能夠有尊嚴、有體面的進入城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民,那麼中國的城鎮化不僅無法讓國內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得以擴展,城鎮化更加無辦法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之動力。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通過縮小城鄉差距,挖掘中國經濟增長之潛力,是城鎮化的核心所在。(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