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股票編號
租/售
 租    售
樓盤由property.hk提供

財星Column:中國需要甚麼樣的城鎮化?

  • 在十二月四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告裏,明確把城鎮化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主要方式。公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加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場化」。

    既然城鎮化已被新一屆政府作為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及最大潛在內需之源,因此,最近關於城鎮化的討論與訊息蜂擁而來。但是多數討論的重點都放在城鎮化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需求的增加,放在農民進入城市住房需求增長上,放在城市化將培養6億中產階層的消費上。比如有觀點就認為,未來十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因此,房地產市場不僅仍然是支柱產業,而城市房價會繼續上漲。其實,這種對城鎮化的理解,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也與最近中央所強調的城鎮化的含義有較大偏離。

    如果說新一任政策的「城鎮化」是這樣一個思路,那麼這與近十年來所進行城鎮化沒有多少區別。可以說,近十年來,為了GDP的增長,政府對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一個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造城運動也就在這過程中興起。近十年,不僅中國新建住房的總量佔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城市鋼筋水泥空盒的擴張也前所未有。其結果是城市規模擴大了,房價上升了,GDP增長了,但農民卻無法進城(即所謂中國的城市化率二○一一年達51.3%,但如果按戶籍人口二○一一年實際城市化率只有35%)。如果農民不進城,叫甚麼城鎮化?有人把這種城鎮化叫做「偽城鎮化」。

    比如,2億多農民進入了城市打工,但他們並沒有在城市真正住下來,更沒有融入當前的城市經濟生活中。這些生活在城鎮化邊緣的農民,既無法分享社會增長之成果,也沒有改變其生活方式。因此,他們面對的教育與就業機會少、收入水平低,消費能力自然很弱。現在的資料表明,由於當前國內農民的收入水平不及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農民的消費也就無從增長,這就是「偽城鎮化」的結果。因此,未來的城鎮化就是讓農民進城,就是讓農民進城後真正融入城市經濟生活中。這才是未來城鎮化的核心。

    為農民進城創造條件

    因為農民進城,不僅需要提供大量的基本居住條件或住房,而且會完全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消費方面與收入水平,真正改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在這裏,不僅會引發出大量農村居民對住房的消費需求,而且也能夠讓進城後農民的各種消費水平全面提升,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就業機會增加,國內城市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擴張與發展,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巨大消費的新增長點。同時,在這種城鎮化的過程中,也是農村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及土地使用方式等發生重大變革的節點。可以說,只有讓農民真正成為市民的城鎮化,它才能真正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消費增長點及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之動力。

    不過,政府要讓農民真正進城,就得創造條件幫助他們進入城市後的衣食住行、就得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公平的教育與就業環境。就目前情況來看,如果國內住房市場性質不改變,如果住房市場不能由投機投資為主導轉型為消費為主導,那麼農民想進城根本就不可能。因為,現有以投機炒作為主導的住房市場,其房價水平連在城市裏的絕大多數居民(85%以上)都沒有支付能力購買,更談不上讓將要進城的農民有支付能力來購買了。

    其次,要讓農民進城,就得對現行的土地和戶口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只有對現有的土地制度進行重大改革,農民對土地有交易轉讓權,這不僅讓農民有了進城的第一桶金,而且也為農民土地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同時,戶口制度的重大改革,保證農民進城自由遷移,農民就能夠自由進入適應其生存的城市。如果戶口制度不進行重大改革,農民進入城市後在教育與就業機會上的不平等,或者把農民驅趕到城市化的邊緣,或是讓他們又重新回到農村。當然,農民進城,政府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讓農民進城後真正融入城市經濟生活中,才是未來城鎮化的核心。(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