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電報道】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昨日揭曉結果,由日本五十六歲男的科學家梶田隆章,以及加拿大七十二歲男科學家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奪得獎項。二人對物理學的主要貢獻,在於通過震盪實驗,發現微中子(neutrino)特性的變化,從而證明微中子有質量,扭轉世人對物質內部結構的理解,以及對宇宙的看法。

梶田隆章的研究

麥克唐納的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章(資料圖片)

諾貝爾評選委員會讚揚二人的研究成果,為物理學打開一扇新窗口。對於獲此殊榮,麥克唐納透過電話稱這是令人畏懼的經驗。他指,當時證實微中子的變化,令他感到欣喜,微中子的實際質量仍有待探究。梶田在東京召開記者會,形容收到電話通知時雙腳發抖,直到此刻仍心情緊張,腦袋一片空白。梶田的老師小柴昌俊是○二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他曾說過其兩名學生亦有資格獲獎,如今梶田終實現他的期望。

微中子無處不在

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是構成宇宙的其中一種基本粒子,在輻射中產生,是繼光子之後,宇宙中最多的粒子,在人們四周幾乎無處不在,科學家一向不甚了解。在上世紀末,梶田利用在日本神岡礦山下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來自大氣中的微中子,在中途能在兩種性質之間轉換。

同時,麥克唐納在加拿大的研究團隊則利用位於安大略省地下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SNO),發現來自太陽的微中子沒有在前往地球的途中消失,而是在進入觀測站時轉換成另一形態。

由於微中子轉變的前提,是其具有質量,二人的研究證實了這點。粒子物理學的基本模型,假設微中子為零質量,梶田與麥克唐納的發現證明基本模型並非解釋,對粒子物理學而言是歷史性發現。二人將分享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七百四十四萬港元)的獎金。

香港亦有微中子的研究,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實驗室於一九八○年代興建,一度被荒廢;○六年為參與大亞灣核電廠的微中子物理實驗,再度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