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 中國一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跌到0.8%的五年來最低,市場立即一片大呼小叫,說通縮要來了,並預測人行將在短期內降準降息。其實中國是否出現通縮,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當前答案都是否定的。

    首先,一般來說,造成通縮的原因是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居民的貨幣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從而影響物價持續下跌。而且只有當CPI連續出現負增長兩個季度後,才能說是出現通縮。但是,目前中國無論是市場流通貨幣還是居民收入都沒有減少,居民購買力也沒有下降。而CPI下跌,一是環比低於前幾個月,但沒有出現負增長。二是CPI走低也僅是一個月的事情,因此認為中國出現通縮,這是無中生有。

    CPI構成存誤差

    其次,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解釋,一月份的CPI走低,主要原因是春節錯位、季節因素導致食品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至於其解釋力如何,在此暫且不論。不過,我們這裏要注意的是,中國的CPI調查取樣來源、計算方式及權重結構等,與歐美發達國家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說,中國是以食品為主導的CPI(權重佔比達33%以上,美國則佔15%),歐美發達國家是居住類為主導的CPI(美國居住類權重佔比43%以上,中國則只有15%以上)。因此,如果美國的住房價格不快速上漲並導致房租上行,那麼美國的CPI就可能一直處於低位。中國則是住房價格可以快速飆升並導致房租上升,但對CPI上行影響不會大,只有食品的價格上行加快,才能讓CPI上漲。中國CPI為何最近同比下行這樣多,很大程度上是與豬肉價格的下降有關。按現有資料顯示,一月份豬肉價格下降了5.3%,影響CPI總體水準下降約0.17個百分點。

    科技降低生產成本

    第三,自二○○二年以來,中國如美國一樣,也採取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比如,中國廣義貨幣M2從○二年底的18.5萬億,增至一五年一月的124.3萬億,十多年間增長了6.7倍,接近百萬億貨幣供應,而M2與GDP的比率,於一四年底更是達220%以上,世界第一。本來,過度貨幣發行是推高物價水準的禍首,但中國和美國一樣,市場貨幣氾濫,不僅沒有讓物價飛快上漲導致通脹,反之愈來愈低。何解?

    這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大量的貨幣從銀行體系流出,但是這些貨幣有不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體系內迴圈,在錢生錢,從而造成各國資產價格全面上漲。二是隨着互聯網及智能手機時代到來,它引發了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的重大變革,生產效率的提高及交易費用的降低。這也是推動傳統CPI產品價格下行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方面是,中國一九九三年編制的CPI體系,存在嚴重的問題,其權重與當前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完全脫節,既不科學也很粗糙,從而導這種CPI根本無法反映中國居民消費品物價的真實水準。所以,CPI出現0.8%也是正常,但與通縮無關。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查詢股票編號
    租/售 租   售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