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灼華認為,香港必須成為中國改革的一分子,才是長遠的發展出路。
將於本月底離任的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張灼華表示,中港基金互認安排推出初期,預期會有約一百隻本港基金合資格在內地銷售,內地則約有四百至五百隻基金,符合資格在港銷售,又透露基金互認將設有總額度,惟每個基金的額度使用將更富彈性。

張灼華小檔案
她續表示,已就基金互認的跨境監管草擬好新的諒解備忘錄,待中央拍板宣布推出,就可簽署,基金互認與滬港通一樣,按不用更改對方法規原則下進行。
初期可納股債基金
張灼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本港約有三百多隻基金在港註冊,但不是每隻基金合資格參與基金互認。根據雙方協議,初期的互認產品以簡單為主,因此對沖基金、涉及大量衍生工具的基金,不在合資格範圍內,但一般股票、債券基金則可以,預計初期約有一百隻本港註冊基金符合資格,惟不願透露有關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而會否在初期安排在內地銷售,則要視乎市場接受程度。
她續表示,基金互認會設有額度,但隨着內地改革開放,相信額度設計及使用會較以前更靈活,「以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為例,額度是授予個別機構,但之後滬港通的額度,則授予整個市場,明顯放寬程度大了。基金互認一定設有總額度,但應該比RQFII更彈性,因為RQFII,機構申請額度時未成立基金,是預先設一個額度予機構,但基金互認安排是涉及現行基金,會按個別基金本身的規模而獲得額度,有可能按其規模的一個百分比而訂出。」
她又透露,未來還可讓中港基金互認安排結合成一個平台,將來若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進行基金互認,不只是內地與亞洲國家的基金互認,還包括香港,「等於亞洲的基金可以在內地及香港銷售,香港及內地的基金也可以在亞洲銷售。」她有信心中港基金互認平台的「量」是最大,亦最有機會成功。
港「連接」功能近尾聲
對於香港作為內地連接國際的角色,張灼華表示,角色源於九三年H股上市,之後是○三年CEPA讓內地中介人來港;○六至○八年內地資金要走出去,透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海外股票,去年則為滬港通及之後的基金互認。
不過,她認為,香港作為連接的角色已近「尾班車」,「內地已可同全世界直接打關係,不用透過香港。」香港必須成為中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才是長遠的發展出路,這樣本港才不會逐漸被邊緣化!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