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兩地股市去年合作推出「滬港通」,一方面引導海外資金振興經歷七年熊市洗禮的A股,同時亦希望藉此提高外國投資者在A股的活躍度,增加中國股市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認受性。現在北上買滬股的資金明顯比南下買港股的多一截,A股無疑已成功吸引外資的眼球,難免令本港股民有些失落,擔心肥水流向別人田。不過,實情似乎並非如此悲觀,因為很多北水早已南下,毋須待到滬港通。
根據港交所最新發布的《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3/14》數據顯示,香港股市似乎已率先被中國化,毋須依靠港股通吸收資金。調查發現,截至去年九月底止一個年度,不同類型投資者在香港股市交易中,本地投資者佔港交所證券市場成交金額,由三成八升至四成五;反之,外地投資者交易比例,從一年前的四成六降至三成九,當中,外國機構投資者所佔的比重,更由四成一跌至三成四。兩個數字反映,外資參與比重創下九年新低。
外地投資者中,英、美的參與度依然高踞首兩位,各佔海外投資份額兩成六。值得注意的反而是,中國投資者首次超越歐洲,成為港股第三勢力,佔比從一成一升至一成三。過去十年期間,內地投資者來港投資,複合式年增長率達到兩成八,升幅更是冠絕所有地區。換言之,發達國家在港股的參與度減低之際,愈來愈多內地投資者染指港股市場。
近年大量內地企業來港掛牌上市,確實加速港股中國化。以往內地經濟年年高速增長,外資輕視一些結構性的投資風險,例如中國政策透明度低,股市經常因為一些風吹草動便大起大落,從企業管治到市場監管均與西方國家有一段距離,當中國這輛經濟列車的速度開始慢下來,種種問題便浮面。近年外資對中國企業胃口大減,直接影響港股的吸引力,相信這能解釋外資在港股參與度減低的原因。
由於上述調查僅反映去年九月前的情況,當時滬港通還未通車,可以預期未來一年,內地投資者在港股的參與度,再升的可能性極大。理論上,九月前內地投資者僅能透過QDII「合法地」跨境投資港股,或是經由券商提供的「非常規途徑」參與港股交易,調查可見兩者之中,散戶竟然佔大多數,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五,而經由機構投資跳板入市的僅佔百分之十九,與英、美、澳、歐等傳統港股的外資玩家,九成以上經由機構投資入市,有極大的差異。
這情況反映出一個趨勢,由於愈來愈多內地散戶參與港股,尤其在更利便散戶的港股通開通後,港股進一步A股化似勢在必行,希望透過滬港通導引海外投資者來「教育」內地股民,如意算盤恐怕未必可以打得響。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