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公司近年在物業按揭市場轉趨活躍,近日細價樓非理性上升,危機隨時一觸即發。財務公司的按揭貸款規模無公開的官方統計,實情只是「斷估」,難以作出適當的風險評估,若樓市爆煲,對香港金融體系帶來的衝擊將無從估計。
金管局○九年後多次收緊樓按措施,令首期不足又或難向銀行借足的個案增加,造就了財務公司的商機。近年不少財務公司大賣樓按廣告,更聲稱可為那些受金管局措施影響之客戶提供解決辦法。金管局推出收緊樓按措施,目的是要控制過熱的樓市,但財務公司大行其道,樓市不僅未有降溫,細價樓反而更加熾熱,無疑在金管局的收緊措施中打開了一個缺口。
一直以來,金管局就銀行涉及二按的按揭業務有嚴謹監管要求,對銀行有清晰指引,同時銀行亦不可提供貸款予發展商及財務機構,以協助這些機構提供二按;至於銀行有關連的財務公司,亦不可向申請人提供二按貸款,可見這些按揭業務存在風險,否則金管局也不會如此重視。
但對於提供二按、三按甚至四按的財務公司,則未有嚴格監管。目前,這些機構可透過「放債人條例」之要求,成立公司從事不同類型的借貸,除包括近日市場關注的「樓按」借貸之外,亦涉及高息私人貸款、員工貸款及股票抵押等,其業務範疇與銀行之借貸相當類似。不過,「放債人條例」主要是針對高利貸,負責審批的人,在發出牌照時不用理會金融安全及宏觀審慎監管等。
金管局每月按揭統計數據中,計算的只是銀行按揭宗數、批出金額,對於財務公司進行的二按甚至三按,單看數據實在難以掌握。金管局收緊銀行按揭,很多人轉向銀行以外的財務公司借款,因此官方的按揭數據,肯定未能反映真實情況,恐怕問題只是冰山一角。至於財務公司及相關機構自行公布的數據則相當參差,沒有一個完整及可靠的數字作適當風險評估。由於數據不足,「按上按」的具體情況恐怕被低估了,更莫說金融體系可能承受的衝擊。
市場上有意見認為,多重按揭猶如美國當年的次按危機,這說法並不為過,兩者也是透過轉按加按,讓很多原本無力置業的人也可買樓。當樓市逆轉,借款人無力供樓時,財務公司的三按、四按貸款,隨時全數撇帳。值得注意的是,樓按市場環環相扣,其中一瓣出事,必會產生骨牌效應,倘若多重按揭這個計時炸彈一旦爆炸,隨時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衝擊。
因此,無論是金管局或政府的財金部門,不可再視若無睹,必須及早糾正,把財務公司的按揭業務納入監管體系,以維持宏觀金融體系穩定之餘,亦避免這些高風險按揭為樓市「火上加油」。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