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傳一陣的港滬股市互聯互通機制日前出台,港滬股市如吃了興奮劑,政界、財資界更是一派信心十足,久違的自信重臨,這或與滬港通計劃並非中央向香港單向送大禮有關,政圈人士更指,計劃激活了港股,但遠不如激活港人的自信心重要。
港滬股票市場互聯互通,可說是討論逾十年的港股直通車擴大版,落實之後,經香港進入內地的境外資金每年可高達三千億元人民幣,在內地錢荒、資金緊絀甚至經濟有下滑風險的時候,香港的穩健金融操作大派用場,既協助內地有限度開放資本市場,又能輸入境外水源。計劃奠定香港作為內地與境外資金的超級連繫人角色,未來發展空間極大,難怪政商界好似打了強心針一般。
○三年沙士之後,內地推出的多項政策成功協助香港走出沙士陰霾,但香港從此亦背上「經濟軟骨」、仰仗「送大禮」,甚至「寄生蟲」的罵名,十一年來,港人的自信變自卑,特區政府官員又患上沙士症候群,只要牽涉內地的政策,大都「腳軟」,港人怨氣堆積,洩憤矛頭便對準內地,個人遊計劃及驅蝗行動便是一例。
滬港通落實,政圈還有一些零碎看法,如指計劃趕在博鰲論壇期間宣布,碰巧當日是五十七名立法會議員啟程訪問上海、討論政改前夕;在台灣,則有學子結束二十多日佔領立法院的行動,此時此刻,港滬攜手深化金融業合作,自有不少政治揣測。
知情人指,內地極速推出這項措施,與政改破冰行無關,只因滬港通由部署至落實需要半年時間,待資金互通時已踏入秋天,屆時應是內地經濟最艱難的時候,境外資金進入,可刺激股市、企業,繼而拉動消費。至於計劃有否間接摑台灣學運一巴?相信當地財資界人士會關注計劃,說到底,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滬港通計劃對大中華三地的刺激,料會更深更遠。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