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增建房屋可減社會不滿?
近年香港住宅供不應求,特首梁振英昨日公布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主力解決住屋問題,建議五年內落成七萬五千個新公屋單位,協助低下階層上樓。然而房屋問題一直是社會不滿的癥結所在,梁振英政府增加供應,是否就可降低社會的不滿情緒?
A:政府房屋政策年年變,與人口結構轉變有關,出生率高低都會影響房屋供應。再者政府會因應市場炒賣風氣而調節房屋政策,九七年時樓價由高位急跌,但現時樓宇炒賣勁,當年的房屋政策已不適合現時,需要調整。此外,大量內地人移居本港亦影響房屋供應,政府必須要改變房屋政策,為他們提供住所。
A:住屋乃市民的基本需要,有一安居之所就能為社會帶來穩定。市民解決房屋需要,就會支持該政府,反政府的示威遊行活動會減少,社會不滿情緒亦隨之下降。
A:其實本港年青人對置業的期望非常低,他們不要求住在高尚住宅,只希望在合理價錢下買樓上車,同時亦希望有個合理的居住環境及合理的居住面積。此外,亦希望努力工作增加薪金,加強樓宇的流動性,增加換樓機會。惟現時薪金追不上樓價,無論年青人如何努力工作,也不能買樓及換樓。
A:安居樂業有兩個定義,一是有個落腳的地方,二是有理想的居住質素。但根據香港情況,這兩個定義也不適用,因為香港樓價太高、租金太貴,市民根本難以找個落腳地。再者,現時劏房橫行,連萬元一呎的豪宅也是百逾呎的劏房,以表明居住質素其差。
A:最直接就是住在劏房的人口愈來愈多,將會衝破現時的十八萬戶。因住屋問題未能解決,反政府示威遊行及反地產霸權的聲音愈來愈多。再者,因無屋住,令年輕一代的結婚意慾下降,年輕人買樓難,租金貴也租不到屋,結果會選擇不結婚。年輕人不結婚會影響生育,大大加劇人口老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