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長遠房屋政策有必要

房屋問題一向是港府施政重點。第一屆特區政府鼓勵多建單位,但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樓市一蹶不振,加上九七年開始香港經濟不景氣和失業率高企,最終紓緩樓市的措施毋須落實。

前朝政府採取不干預政策,房屋市場由發展商主導,政府更未有開發足夠的土地儲備,加上對房屋土地需求缺乏長遠目標和規劃,致使住屋再度成為普羅市民關注的焦點,特首未能解決房屋問題而成為眾矢之的。

梁振英在競選行政長官時,主打項目就是房屋問題。因此,新一屆政府剛上場便銳意改革房屋策略。

新政府認為,問題主因是需求與供應失衡,所以上場兩個月便推出十項措施,以供應為主導來紓解問題。這十項措施以增加短期和中長期的住屋供應來穩定樓市,立竿見影,短短幾日已經為熾熱的樓市降溫。

除了供應不足和價格高企兩方面,香港同時要梳理其他有關問題,例如:籠屋、板間房、劏房、僭建改裝等,這些問題影響到市民的居住環境以至安全和衞生情況,切實反映出住屋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

至於針對高樓價,我認為現時發展商賣樓的透明度異常不足,地皮投得後沒有推售單位的時間表,部分更以取巧手法營造良好的樓市氣氛,催谷市民的購買意欲。

此外,現時賣地的模式亦有問題,大地產商容易寡頭壟斷,中小型發展商難參與競逐土地。筆者曾於此欄內呼籲政府留意在賣地時要有不同面積的地皮應市,讓中小型發展商也能參與,既能避免市場壟斷,也能加快推出市場。

另一方面,政府在籌建資助出售居屋方面,可多利用市場力量,以過往已證明可行的私人參建式居屋模式,縮短項目建設時間,更可避免被私人發展商囤積居奇,甚或抬價造市。

我認為新政府最近推出十招短、中期招數,固然有助遏抑熱爆的樓市,能產生治標作用,但要有效解決住房供應緊張的問題,還要着眼長遠建屋策略、有效的土地規劃,以及土地的配套政策和發展模式。房屋策略的規劃應當涵蓋公屋、資助出售住房、私人發展項目、公營機構如房協和市建局、鐵路發展計劃,以及私人參與的建屋等項目。政府還需制訂準確和可靠的人口政策與經濟發展策略作為配合,始能達到讓市民安居樂業的最終目標。

劉炳章 工料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