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漁人碼頭 西區復活
距離CY梁振英明年一月十六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只剩一個多月時間,CY已展開公眾意見諮詢工程,期望廣納民意,為施政報告增添民意認受性。雖然CY出席多場諮詢會以來,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只聽不說,避免洩露「天機」,過早製造民情不必要的期望,但一些施政構想,始終要預早放風,測試外界反應,再作修正,確保政策出台有較高的保險系數。
近日地區流傳,CY將會在施政報告宣布,向全港各個區議會「利益輸送」,撥款十八億元,平均每區一億元搞亮點工程,記憶中,歷屆區議會從未獲特區政府一次過撥出如此巨額公帑搞地區建設,據說多區區議會正磨拳擦掌,思量如何運用這筆專款,為本區省招牌。因為,十八個區議會各獲一億元,CY猶如搞一場地區亮點工程大賽,試問有哪一個區議會想落後於人?搞不成亮點,最怕變了醜點,而且易建難拆,稍有差池,將會在區內篤眼篤鼻,不但失禮區內居民,更隨時成為全港訕笑的話題。
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地區中人透露,中西區區議會已有人吹水,準備提議把當年在南區胎死腹中的漁人碼頭落戶西區,結合上世紀老香港年代,有平民夜總會之稱的大笪地,成為區內的新旅遊設施,又可以變成地標,兼具實用與象徵意義,條橋是否行得通,還待從長計議。
據說觸發中西區地區人士忽發漁人碼頭奇想的源頭,是目前沿着中區新填海區至上環中山紀念公園的海濱地帶,已建成一段長約三百米的海濱長廊,毗鄰則是西區副食品市場,先天已有地利優勢,可以騰出土地建造漁人碼頭,日後遊人可沿長廊近距離觀賞維多利亞港景觀,巨輪就在眼前駛過,更可與對岸尖沙咀的海濱長廊互為呼應。地區中人說,漁人碼頭是新事物,老香港年代的上環大笪地則充滿懷舊情懷,名副其實是上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透過新舊對照,可望打造為中西區的獨特地標。
地區中人說,CY這條橋好絕,日後每區一億元的撥款,將直接由區會話事,好處是繞過重重審批的官僚架構,靈活運用撥款,但區議會有權就有責,要負上撥款用得其所的風險,地區建設動腦筋的任務,也由特區政府轉到區議會手中,好好醜醜,完全考驗各區區議員的智慧,有功自己領,但有鑊也自己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