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香港的體外機遇及體外炸彈

深圳四百萬非戶籍居民原定今日起獲准一簽多行訪港,同期落實的還有另外五個城市,這千多萬潛在訪客隨時湧港,引爆了港人對「逼爆香港」的憂慮,怨氣一觸即發,連入境處職員都叫救命。特區政府與內地協商後,審批時間獲延緩三星期,惟事件卻敲響警鐘,引人深思○三年至今港府一直傾斜的依憑內地經濟政策應否檢討?體外機遇原是香港的福氣,但若機遇異化為炸彈,港府便不能再一本天書讀到老。

港府與中央政府商定個人遊安排以來,內地遊客訪港數量便不斷上升,如今,內地客佔訪港旅客總量達七成半,大量遊客抵港,已引發孕婦爭床位、雙非童爭學位、富裕客搶貴樓,甚至一般生活用品如奶粉、飲品、藥物、沐浴露均被搶購的現象。另一方面,內地遊客蜂擁抵港,供難應求之下,在港享受的卻是劏客、無牌賓館或酒店式招待,種種情況都顯示中港需要停一停、想一想。

個人遊計劃推行以來,本港經濟受益匪淺,代價便是香港社會及港人生活蒙受的衝擊,一利一弊纏鬥多年,港人則由○三年開始一直隱忍,九年後終於再難忍受。時局變了,港府官員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回應事件仍然只看經濟好處、漠視內部怨氣。

內地是香港最重要的經濟腹地,過去二十至三十年間,本港各大產業進軍內地享受了體外機遇,對內地及本港經濟都帶來極大好處;體外機遇亦體現在內地遊客源源不絕湧港,帶動了本地消費及零售業,並養活超過三十萬打工仔。只是港府忽略了過猶不及,亦忽略了港深兩地生活差距及方便的往返安排帶來的兩地居民資源爭奪戰,以致中港矛盾悄悄走紅。

說到中港矛盾,近年不時因為小是小非而熱鬧一時,環視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這類非政治、非經濟手法可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若不能及早疏導,將會成為更大衝突及事端的火種。現時內地稍緩批出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來港三個星期,港府正可藉此檢討過去一味傾斜內地的政策,把握機遇、拆除炸彈,中港才能更有利互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