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5月26日(二)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毛澤東看今朝:盧武鉉自殺不足為訓

端午節快到,大家都會想起屈原。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我接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時說:「大約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個詩人屈原曾有兩句詩:『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我還告訴他,屈原寫了很多愛國詩篇,政府對他不滿,把他放逐,最後屈原沒有出路,就投河自殺,人民把他死的一天作為節日,就是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人們吃糉子,並把它投到河裏餵魚,使魚吃飽了不傷害屈原。

端午節跳崖 變當代屈原

我在一九六一年秋寫過一首詩《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屈原是楚國人,算是我湖南同鄉。一九七二年中國日本建交之時,我贈一本線裝書《楚辭》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實際上就是向他推薦屈原的作品。

前幾天,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跳崖自殺,他若推遲到端午節才跳崖,就會被人稱為「當代屈原」。前幾年韓國學者不是要把端午節「據為己有」,說是韓國首創,要登記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麼?盧武鉉若端午節自殺,他們不是更可振振有辭嗎?不過,屈原也好,盧武鉉也好,他們自殺都是不足為訓的。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我發表《非自殺》。我寫道:「倫理學是規定人生目的及達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學。除開少數厭世的倫理家之外,多數倫理家都是主張人是以『生』為目的的。而其規定之詞,或說『為公眾福利,自由發展個人』,或說『個人及全人類的生存發達』。而泡爾生則說:『人類之體魄及精神,其勢力皆發展到(至)高地位,而沒有一毫歉仄。』我覺得泡爾生的話,於人生目的,有具體的表示,最為可循。而此種目的,以自殺為方法,斷乎不能達到……」

我又說:「關於自殺者之心理怎樣,我們沒有自殺的經驗,不能確切斷定。惟普通活人的心理,則同是排斥『死』的觀念,而歡迎『生』的觀念。人類最大多數的心理,既是歡迎『生』的觀念,排斥『死』的觀念,則少數歡迎『死』排斥『生』的人,不能不說他是例外,這種例外的人,可說是一種心理的反常。」「在生理學上,一個人的身體,由於細胞所組成。一個人的總生命,就是各個細胞的生命的合體。而細胞生命的自然狀態,總是向前繼續,至一定年齡而後老死,自殺則是反抗此種生理的自然狀態的。此生理的自然狀態,為一種反常心理所支配,而被其裁決,可說是一種生理的奇變。」

生命是最可寶貴的,人人都應珍惜生命。「自殺在倫理學、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學,都無位置,故各國刑法有禁止自殺的規定。而社會習慣,生則為之慶,死則為之吊,也都立足於根本的求生法則上面。」

劉楚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電 郵: news@opg.com.hk網上爆料
傳 真: (852) 3600 8800手機網站: m.on.cc
SMS: (852) 6500 6500MMS: ireport@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