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ies' Notes:真正的灌湯入餃

小時候與家人到茶樓飲茶,吃過一款放在湯盅裏的大餃子,覺得好有趣,看起來還很高級似的,自此每次都嚷着要吃這種叫「灌湯餃」的點心。後來,灌湯餃的款式愈來愈多:素翅灌湯餃、鮑魚滿漢灌湯餃、鮮人參竹笙灌湯餃、瑤柱海鮮灌湯餃、魚翅灌湯餃……新鮮感是有,但我還是喜歡正宗的灌湯餃,那就是沒有被湯浸着,也沒有奇怪餡料,而是真正灌湯入餃的元祖灌湯餃。

灌湯餃,始見於明代揚州。當時的人將豬皮加入肉湯中熬製,豬皮的膠質令肉湯凝固,然後將之釀入包中而成,是灌湯餃與小籠包的始祖。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對灌湯餃有以下描述:「顛不棱即肉餃也,糊麵推開,裹肉為餡蒸之……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顛不棱即Dumpling,也就是餃子。將麵粉壓平成皮,包着肉餡再入籠蒸;肉餡則事先被「煨成膏」,所以遇熱溶化,成為餃中之湯。

除了用豬皮的膠質將湯凝固,現在的食肆也喜用大菜直接放入湯中。大菜本身無味,而一般食肆各有各用不同的食材熬湯,如北菇、蝦、豬肉、金華火腿等,口味則因應食店的喜好而定,而近年坊間不少酒店、食肆推出不同口味的灌湯餃,其實也就是在熬湯的用料上發揮創意。

要做一隻好的灌湯餃,除了要「灌湯入餃」、湯頭調味得宜外,餃皮亦很重要,必須搓得厚薄均勻,太厚則漿口,太薄又不夠煙韌,餃皮絕不容許有半點疏氣,否則蒸後漏湯便前功盡廢。吃的時候也講究,有人喜歡先挾起餃子一角,輕咬一口,慢慢啜出餃中熱湯,最後才吃掉餃子,以免浪費湯的精華,不過啜湯時,要小心燙口啊!

Food Quotes

"There is no love sincerer than the love of food."

─George Bernard Shaw.

Issac

顛不棱即Dumpling,也就是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