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側寫辛亥革命,阿Q原認為革命黨是搞事分子,但當辛亥革命爆發,阿Q卻又想投機加入,卻被與他素有嫌隙卻又早着先機的「假洋鬼子」所拒。故後來有「不許阿Q革命」之說,指有些人意圖包攬革命正統。
此間香港也有「不許革命」的變種。去年九月二十八日起的群眾佔領街道抗爭,被西方傳媒形容為「雨傘革命」。但十月初關信基及周保松等數名學者聯署,呼籲勿以「革命」稱呼是次抗爭,因這只是一場學生民主運動。其訴求僅為推進香港民主制度,非以推翻政府為目標。其後泛民主派、社運學運團體,以及同情他們的傳媒,不約而同統一口徑,只有本土派仍堅持「革命」名號。關信基教授,不會不知道民初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為革命所下的定義吧:「革命就是你不好,打倒你,我來幹好!」
泛民等人論調並不新鮮,早在○三年「七一」大遊行,民陣大會嫌「董建華下台」口號太激進,並模糊了爭取雙普選的焦點,但群眾沿途不斷自發高呼此口號。十一年過去,他們仍重複同樣錯誤,不知要求現政府下台與實現普選制度並無任何矛盾,反而寄望一個漠視民意的政府良心發現改良體制是虛妄。
《阿Q正傳》的「不許革命」固然可笑,但當年清廷預備立憲千呼萬喚,最後推出了漢人無從置喙的皇族內閣,不少人醒覺放棄改良主義,結果推翻帝制。今天香港明明體制內改革絕望,「佔中三子」之一陳健民總結抗爭時竟稱,慶幸港人明白香港沒有革命的本錢。不許革命論分明就是為政府維穩!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