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需接受半年化療 存活率僅五成
【本報訊】劉吳惠蘭上月剛在瑪麗醫院接受結腸腫瘤切除手術,昨日突然請辭令人錯愕。化驗結果顯示屬結腸癌第三期,即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組織。至於為劉吳惠蘭手術「操刀」的醫生為香港大學結直腸外科部門的主管羅偉倫教授。
化療易(支力)難工作
醫學界人士指出,腸癌分四期,第一期及第二期腸癌屬於早期癌症,病人若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存活率分別高達九成及八成,術後亦可繼續工作。
至於第三期腸癌,即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組織,病人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要進行為期半年的化療,以提高生存機會,存活率可高達五成。
但接受術後化療的病人,則需一段時間的休養,因為化療會令病人較易感到疲累、無精神及集中力差,並出現腹瀉、脫髮及皮膚質素差等副作用,令病人無法全職工作,最多只能做兼職。
若腸癌已踏入第四期,即癌細胞擴散至肝、肺等其他器官,病人的死亡率便相對提高,即使進行化療亦無助提高生存機會。以此推論,劉吳惠蘭如未能出任全職工作,便可能因要接受術後的半年化療而請辭。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表示,○八年,腸癌為本地第二位癌症殺手,總共有一千六百八十六人死於此癌症,同年亦有四千多宗新症。其實腸癌病人如能及早確診,接受適當治療,有助增加康復機會,其中律政司前司長梁愛詩九八年因為第二期腸癌接受手術,術後情況良好,至今未有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