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財經論點


租/售 | ![]() |
租 售 | |
樓盤由property.hk提供 |
PMI暗藏外憂內患 經濟趨穩似是還非
上月中國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百分之五十一點二,較八月回升零點三個百分點,已是接連兩個月回升。然而,滙豐中國PMI指數月比數據則仍然是持平的。這種差異與各自涵蓋的企業不同有關,滙豐的中國PMI囊括的中小企較多,反映的經濟啟示略為不同,內地專家分析的PMI數據連升兩個月,顯示經濟態勢回穩,無疑是捕風捉影。
中國官方的PMI分類指數顯示,購進價格、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下降,其餘指數均略為回升,新出口定單、積壓定單及產成品庫存回升幅度稍大,並不見得就是好消息。以新出口定單為例,往年一般第三季都會有明顯增加,今年增加的幅度相對不如,十分乏力,尤其原材料與能源、生產用製成品的需求明顯下降,反映生產性需求疲弱,未來經濟動力不強。
海外經濟形勢導致出口嚴峻,就算定單有所回升,也只是年尾感恩節與聖誕新年的需求略有增長,到這個季節性因素消退後,情況勢回復舊觀甚或更差。歐美債務危機的解決,始終有賴於長期的緊縮,故此出口新定單的前景,看中長線都不會樂觀。工業生產活動被迫倚重內需的提振,商務部正在擬訂促進口的政策,明顯意在催谷。
積壓定單及產成品庫存回升,前者顯示定單完成情況並不理想,近期引爆的溫州中小企東主走佬潮,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活動無法持續的嚴峻事實,當中借貸高成本,人民幣加快升值,都可能令許多接單企業失去預算。產成品庫存的增加,反映銷路已呈不暢,日後可能成為接單擴產的關鍵障礙。
中國官方PMI數據所給啟示,只不過給了向利好方向分析的幻象,究其實,從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需求總體呈趨降的態勢看,經濟是整體相關地滑向下降,並沒有趨穩的理由。尤其出口明顯不樂觀,國基會專家預警歐債危機可能蔓延亞洲時,就特別指明「出口大國將會受到嚴重衝擊」,中國首先包含其中。
嚴峻的是,出口的衝擊幾時過去,要看歐美的天色是陰或晴,試想,目前所見,中國非但不可能指望歐美陰轉晴,反而要防着被歐美衰退拖入滯脹。這個嚴酷的現實,正質疑着中國調結構的正當性,就是說曾經以調結構為名,對傳統中小企的無形「清洗」,到底是求發展還是自尋絕路?廣東出名的「騰籠換鳥」轉型大計,以為舊的去了新的才能來,趕走大批傳統的中小企。
結果留下兩大懸疑:一是舊的去了新的不來,另一是新的來了卻未必是新,以太陽能產業為例,不再是傳統的中小企產品而是新產品,但現在已成「落後產能」需要淘汰了。「騰籠換鳥」引不來鳳凰,卻傷了自身元氣,廣東傳統中小企的集中地毀掉半壁江山的例子,是○八年重創出口產業一役,現在餘波未了地自殘的體現。可見毀掉出口不僅是外憂作惡,內患更是自廢武功,所以經濟能不能趨穩,政策對路在當前殊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