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財經論點


租/售 | ![]() |
租 售 | |
樓盤由property.hk提供 |
中國施援口術先行 買債救歐不切實際
大連舉辦「夏季達沃斯」,這個世界經濟論壇給中國領導人極佳演說機會,今次要向世界表達海外關心的訊息之一,就是「中國願意加大對歐洲的投資」。這說法以往不只一次說起,今次採取何種措施,沒有細節加以註釋,反而希望歐洲領導人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被視為某種條件的暗示。
「加大對歐洲的投資」,在當前被解讀為加大買入歐洲主權債務,尤其日前傳言意大利力邀中國買其國債,雖然旋即為意大利政府否認,但中國擁有三點二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並且實實在在有買入歐債,在市場看來,買入歐債舉手之勞而已。然而,歐洲的輿論傾向認為,一方面中國買歐豬國國債,並不如期望的慷慨;另一方面指望中國傾力救歐債,也並不現實。
輿論明顯影射,在買入歐債問題上,中國「雷聲大雨點小」,口術出得快行動相隨慢,甚至是「口惠實不至」。事實上,中國外儲買歐債,是極具爭議的敏感問題,雖然不乏內地御用學者力撐買債救歐,因為歐洲為最大貿易夥伴,救歐有如自救,但國內外異議聲音仍然很大,因為眾所周知歐債風險甚於美債,中國揸重美債前車之轍不宜重蹈。
中國另有一個標準說詞,就是「相信歐洲和美國能夠克服當前困難」,玄機即是歐美有能力自己擺脫危機,當然可以不勞旁人插手。況且假如真的到了危急關頭,中國相信也是不會袖手旁觀的。至於對歐洲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寄望,則顯示中國與歐洲的柔性政治角力,希望慷慨解囊之際,能換取歐洲減少政治敵視,是美歐雙邊下注,大玩政經平衡的策略用意。
歐洲明知期望中國大方出手不切實際,有債務麻煩的國家,仍然樂於接受中國的施援口術。其實,這些國家的政府都曾高調宣揚中國買債的擺姿態,因為這麼做會對歐洲有能力救援的強國形成壓力,這些強國都不希望債務國把政府手上的戰略性資產賤價賣給中國;同時也向市場有心狙擊的勢力,傳遞恣意妄為還須有所顧忌的訊息。
無論是歐洲的求援,還是中國的施救,都不單純是「投資」的考慮,隱約可見有政治原因橫亘其間。中國在策略的優選而言,投資歐洲當然不希望只是大手買入主權債,那等於自攬風險上身,想買其他有興趣的資產,或者換取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又會觸動歐洲的政治神經,故此中國白衣武士救歐這台戲,不易唱出劇情的高潮來。
有一種說法,歐洲克服債務危機,關鍵不在錢而在政治。說法不無道理,從單個國家而言,財赤政府並非無能力削赤,而是需要勇氣和智慧,承受開支由奢入儉的政治壓力;從歐元區整體而言,強國弱國的差異和拗撬,阻礙彼此的扶持,難以形成合作互助局面。本身的政治問題不解決,中國即使勇於買歐債,恐也黑洞難填,無助歐洲走出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