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財經論點


租/售 | ![]() |
租 售 | |
樓盤由property.hk提供 |
市場經濟地位標籤 歐洲硬不貼給中國
中國領導人在談到援手歐債危機時,捎帶了「溫馨提示」:希望歐洲拿出政治勇氣,及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番說法被國際解讀為,援手歐債索要的回報,有見於此,商務部發言人現身澄清,兩者沒有必然聯繫,但不諱言對歐洲的態度非常失望。這個看似茶杯裏的風波,卻是中歐間的長期芥蒂,中國認為是歐洲「政治意願」的問題。
所謂「市場經濟地位」,其實是中國十年前加入世貿的「手尾」。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的條款,准許成員國在中國入世後十五年內,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十二年內可對中國特定產品實施過渡性保障機制。按照中國的說法,內含的這系列條款,是不平等條款,既如此十年前簽下這包含不平等條款的議定書,顯然是中國當年的妥協。
中國認為,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再死撐也是到二○一六年為限,歐洲早幾年承認,不過是「朋友」般以誠待人的姿態,卻讓中國很是受落。這想法歐洲未必受落,一是視中國為友只是中國一廂情願,歐洲不乏視中國為對手、敵人的群體;二是當下是關鍵的幾年,貿易競爭對中國卡得一時是一時。不給中國貼上市場經濟地位標籤,在當地政治、經貿上,都是取悅民眾的做法。
事實上,中國有利的理據是,歐盟就市場經濟地位制訂了「技術標準」,是針對中國設置障礙,但歐盟執行起來是雙重標準,一些已被歐盟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就並沒完全達到標準,顯然是對自己友鬆手,未當中國是自己友。這是歐盟理虧之處,其實加入世貿的條款,不少對新成員設卡、打壓的條款,顯示了國際對此縱容的共識,令歐洲並不覺得理虧。
歐洲畢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這使得中國對歐洲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特別着緊。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又是派出採購團,又是大手買歐債,援手及時而積極,仍然未能討好歐洲。在歐洲的政治思維裏,恰恰是握着可用籌碼,一面虛與委蛇稱積極研究,一面推託不合「技術標準」,對給予市場經濟地位光打雷不下雨,同中國纏磨拖延,歐洲的確頗有虛偽的風範。
然而話分兩頭,中國就市場經濟真諦而言,並不見得是「完全」的,細究起來話柄多多。舉其犖犖大者,有兩大項:其一,國有經濟當道,私有經濟不彰。改革開放後一度鼓動起私有經濟的發展,打開國民經濟局面後,卻悄然國進民退,舉國體制乃國有經濟所壟斷,支配了市場和資源。與國有經濟相伴的,是計劃經濟名亡實存,市場經濟成分弱不堪言。
其二,現存的市場經濟元素,有着權力主導的影子。近年來中國的低效率發展,包括造假、污染、缺乏誠信、有毒食品、豆腐渣工程,暴露了大量商業營運,在權力保護傘下的胡作非為。各級政府利用手上的權力,支配社會資源的配置,支配商業運作,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等思維離市場經濟何止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