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資助房屋啃老族

房委會與房協是特區政府推動房屋政策的左右手,功能同是興建資助房屋,由於房協不是官方機構,轉身較靈活,特區政府要推出資助房屋試驗計劃,往往透過撥地或注資形式,委託房協落實計劃。近年最典型的例子,是前朝貪曾為了敷衍民情復建居屋的訴求,撥地與房協搞置安心計劃,結果在青衣的首個計劃綠悠雅苑落到現屆政府手中,終於還原基本步,連同其他三幅預留作置安心計劃地皮,全部轉為復建居屋計劃。

已截止申請的房協綠悠雅苑申請反應踴躍,同樣由房委會負責的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計劃,入表也高倍數超額,當局發現這兩個資助房屋計劃的申請人之中,不乏低收入甚或零收入的單身年輕申請人,就算日後中籤,也難以獲銀行批出按揭貸款,房協主席鄔滿海認為日後需增建更多居屋一人單位滿足需求,焦點顯然與有關現象隱藏的意義存在偏差。

日前長遠房屋策略發展委員會舉行會議,就有委員建議為申請居屋資格設定入息下限,以針對性協助最有需要和財力的市民「上車」,身兼房委會主席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認為,要進一步分析申請者資料,再決定是否設入息下限,顯示當局亦察覺問題,考慮為居屋申請設定最低入場門檻的可能性。

年輕低收入或無收入人士申請一手居屋和白表二手居屋的現象,顯然屬於享用雙重「資助」的族群——靠父母出首期(甚或供樓)資助,再申請特區政府的資助房屋。這個雙重資助年輕族群,到底多少人有迫切的房屋需要,相信要由房委會和房協分析有關資料才能找出答案。

不能否定的原因之一,是房委會為了協助更多中產置業,大幅提高申請居屋資格入息上限,已製造了更龐大的資助房屋需求,吸引一些家庭以子女名義獨立申請,一旦好彩中籤,背後付首期和供樓的並不是中籤人,而是入息與資產均超出規定的申請人父母,資助房屋變成資助購買第二套房;更甚者是一些中籤家庭財力雄厚,只是借子女名義參加居屋抽獎「遊戲」,為了逃避資產上限的規定,在購入居屋時向銀行申請按揭,也可以在一年數載之後,全數付清按揭餘數。

特區政府的資助房屋政策,已催生了資助房屋啃老族,如果房委會要為申請居屋資格設立入息下限,防止啃老,是否也要規定中籤者不得在指定年期內向銀行贖樓,以確保居屋計劃是協助最有需要的中產置業,而不是變質為父母幫助子女置業計劃。

父母協助子女置業無可厚非,問題是以子女出名、父母出資的做法,是否有違當局推出資助房屋計劃,旨在協助最有迫切人士置業的程序公義,間接鼓勵更多有足夠財力的家庭加入申請行列分一杯羹,減弱資助房屋政策目標的涵蓋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