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靠估規劃人口政策
【本報訊】內地夫婦在港所生子女數目持續上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答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出,根據統計調查及估算,約有五成二此類嬰兒最終逗留在香港。但他不諱言,這些嬰兒父母的意向或會轉變,故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目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是要研究如何更有效確認此類嬰兒父母的意向,從而作出更好的評估。有學者批評唐英年單靠評估,「可靠性好低」,質疑內地父母可隨時轉變意願,不應依靠評估作長期規劃。
根據《基本法》,內地夫婦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居留權。唐英年表示,政府統計處先後三次在出生登記處搜集有關內地父母對嬰兒回港居住的意向,推算只有約百分之五該類嬰兒會在出生後留在香港。但至他們長大成人,有約五成二人會最終逗留在香港。
唐英年又指,至少到二○三九年為止,若現時該批嬰兒選擇未來在香港定居,他們將成為香港工作人口年齡組別增長的重要部分,對紓緩本港人口老化起了正面作用。
對於非香港居民的內地婦女來港產子,唐英年重申,當局的政策是要確保本地孕婦得到妥善和優先的產科服務,並把來港分娩的非本地孕婦的數目限制在香港醫療體系可以應付的水平,以及遏止非本地孕婦在臨盆一刻才經由急症室緊急入院的危險行為。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質疑唐英年的說法,指政府根本難以確認此類嬰兒父母的意向,「意向會隨時轉,可靠性好低,唔可以靠呢啲資料嚟做長期規劃」。何濼生建議政府應「寓禁於徵」,向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徵收稅項,一方面可減少她們來港的意欲,又可補貼本港的醫療開支。
明年內地孕婦名額削七成
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對本港產科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構成壓力,食物及衞生局明日將公布明年公私營醫院可接收的內地孕婦名額上限。據了解,公立醫院的上限為三千名,私家醫院的上限為約三萬多名。
本港去年有八萬八千名初生嬰兒出生,當中內地孕婦所生的約佔一半。其中,公立醫院的內地孕婦約有一萬名,換言之,明年的內地孕婦名額將大幅削減七成。受明年龍年效應影響,四間公院包括威爾斯、屯門、廣華及聯合醫院已拒收明年的內地孕婦預約,以便預留足夠分娩名額予本地孕婦,以及確保醫護人手可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