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知健:問卷測試防柏金遜病惡化

醫知健:問卷測試防柏金遜病惡化

柏金遜病患者於病發首二至三年屬「蜜月期」,服藥後可有效控制手震及僵硬等徵狀,惟十年後幾乎全部患者均會出現「藥散」現象,藥效會開始減弱,令病情反覆。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引入本港首份「藥效變動」問卷,證實可準確發現近九成「藥散」個案,有助醫生及早調整治療方案,令病情重新受控。

一成患者首年出現「藥散」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榮譽臨床導師陳然欣稱,約一成柏金遜患者於五十歲前發病,最年輕的患者更只得三十九歲。該症常見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僵硬、動作緩慢及易失平衡。

大部分患者於病發首二至三年屬「蜜月期」,即藥物能持續穩定徵狀,患者可與常人無異。惟柏金遜病會持續惡化,患者最終會進入「藥效變動期」,引發「藥散」現象,藥效會開始減弱,每次服藥之間均會反覆出現徵狀,嚴重影響生活。約一成患者於發病首年便會出現「藥散」現象。

中大於○七年引入國際通用的「藥效變動期」問卷,抽取其中最重要的九項問題,制訂成首份適用於本地的問卷,結果發現問卷準確度達八成六,與國際相近。中大腦神經科副教授莫仲棠建議早期患者可每半年至一年或於覆診前填寫問卷,讓醫生可及早發現「藥散」現象並轉用新藥。

華人「藥效變動」問卷調查

徵狀

1 震顫(如手或腿抖震)

2 任何的動作遲緩(如步行、臉部缺乏表情)

3 情緒上出現變化(如情緒低落或抑鬱)

4 任何的僵硬(如手臂或腿僵硬)

5 痛楚/疼痛

6 靈巧度降低(如扣鈕扣或書寫困難)

7 思緒迷糊/思考緩慢

8 焦慮/恐慌

9 肌肉痙攣/抽筋

患者如感覺到上述任何一項徵狀,代表藥物未必有效;如患者服藥後,徵狀同時有改善,則可能出現「藥散現象」,應諮詢醫生意見。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

莫仲棠(右)稱,及早發現患者有「藥散」現象,可令病情重新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