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5月07日(五)
本港樓價急升,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金融海嘯後期,本港經濟仍如一潭死水,樓市卻已展開浪接浪的升勢,遙遙領先實體經濟。樓價升幅明顯偏離市民負擔能力,各界人士莫不呼籲政府正視問題,及早出手穩定樓市,無奈港府對此聽而不聞,曾蔭權甚至叫市民「考慮購買面積較小的偏遠單位」。今時今日,他再也不敢說這種風涼話了,因為連部分二手公屋單位的售價都已直逼二百萬元。
禁微者易,救末者難。到了這個時候,曾蔭權才發現樓市不正常,可謂後知後覺,錯過穩定樓市的先機。尤有甚者,在輿論壓力下,當局方寸大亂,藥石亂投,無論是曾俊華的「九招十二式」,還是市建局的「八大辣招」,皆被認為是虛晃一槍,無濟於事。曾蔭權昨日表示將會增加新樓供應,無非還是自說自話,姿勢大於實際。
穩定樓市,茲事體大,既要協助「無殼蝸牛」上車,又要避免樓市出現震盪,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這樣一項重大的經濟及民生政策,港府至今仍是束手無策,沒有全盤規劃,只能見步行步,怎不令人感到憂慮?
當然,卸膊的辦法還是有的。在樓價節節高升的大環境下,不少人呼籲政府復建居屋,鑑於此事存在極大爭議,曾蔭權昨日耍了一招太極,聲稱在未來五個月就資助市民置業進行諮詢,將整件事完全卸給市民。難怪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曾蔭權的所謂諮詢只是拖字訣,很可能五個月後再多搞三個月,沒完沒了,任由問題拖延下去。
後知後覺還不是最差的,更不堪的是連實際環境也無法認清。當被問及如何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時,曾蔭權重彈千遍不厭的舊調,說透過教育可以增加社會流動速度,避免隔代貧窮。
基層青年要想出人頭地,固然少不了教育,但目前的實際情形是,一紙文憑已經變成年輕人踏足社會的基本要求,再不是出路保障,回歸十三年來,打工仔的學歷愈來愈高,薪酬卻愈來愈低。此情此景,反映的是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年輕人出路狹窄、晉升機會欠佳的結構性問題,絕非單靠教育可以解決。
事實上,政府對於貧窮問題漠不關心,市民有目共睹,幾個月前,曾蔭權便公然放出「收入低於綜援才是貧窮」的涼薄言論,如今又提出「教育改善貧窮」的高論,足證對於扶貧助困,港府雖有力卻無心。令人莫名其妙的是,難道貧富懸殊問題不嚴重,政府就不用提升教育了嗎?
有句名言說,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應該是「走在前方的跟隨者」,意指為政者必須想民所想,高瞻遠矚,帶領人群走向正確路向。而今日的特區政府,卻是目光短淺、昧於形勢,只懂得見步行步、胡亂出招,甚至不時上演自打嘴巴的鬧劇。在這種「政治家」的帶領下,香港還有甚麼前景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