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教改進退失據 微調添煩添亂

回歸以來,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港人飽受折騰,無所適從。尤其是九八年推出的所謂「母語教學」,更是混亂不堪,一時說要全面推行母語教學,一時又折衷保留逾百間英文中學,一時讓部分中文高中「自由選擇教學語言」,一時又推出所謂「上落車機制」,改得家長教師暈頭轉向,中學生慘變白老鼠。

教育局昨日公布,二○一○年九月起實施教學語言「微調」方案,此後,本港中學不再有「中中」、「英中」之分,意味母語教學壽終正寢。新安排下,在過去兩年平均獲派全港前列百分之四十中一新生,而人數又達到一班學生八成五的學校,可就有關班別彈性選擇教學語言,至於其他班別,學生仍以母語學習,但英語課時比例上限則劃一上調至百分之二十五。

母語教學本非壞事,問題在於當時港府推行母語教學主要是基於政治考慮,所以搞得不倫不類,名不副實。結果,全港中學被一刀切成「中中」和「英中」,不但無法提高母語地位,反而形成標籤效應,令人愈加歧視中文中學。

事實上,母語教學推行十一年,中學生的中文水平不見顯著提升,其英文水平則每況愈下。官方數據顯示,○七年,本港高考英文科合格率下跌至百分之七十三點九,創十二年來新低。中大研究顯示,中中學生的英語增值程度較英中學生低百分之二十,其入讀本港大學的機會更較英中學生低一半。

母語教學搞得一塌糊塗,兜了一個大圈,返回原地也就算了,無奈特區政府一邊取消母語教學,一邊又不願承認母語教學的失敗,偏要故弄玄虛、節外生枝,為教學語言添上一條「微調」的尾巴。不難想像,微調方案極可能為教育界帶來另一場混亂。

其一,教育局局長孫明揚估計,微調方案實施後,有能力兼有意向開辦全英班的中學只有十間。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中學將採用中英混合的教學模式,至於如何分配百分之二十五英語課時,當局認為學校可按本身情況作安排,包括分班、分組、分科、分時段或混合形式,乍聽之下,已令人覺得一團混亂,如果教育局對此作出嚴格監管,只會造成課時分配的大難題。

其二,教學語言組合五花八門,即使教育局想管也無從入手。例如局方容許學校以輔助性質採用「英文書中文教」的模式,但何謂「輔助性質」則無從定義。對家長及學生而言,過多課程組合亦會增加選校難度。

而更大的問題是,為了實行這個不切實際的微調方案,納稅人還要額外付出大筆公帑。教育局昨日公布,局方將就新方案下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涉資六億四千萬元;為了支援小學英文教學,配合微調方案,局方將於未來五年額外支出三億一千萬元,以及每年用一千四百萬元向準英文教師頒發獎學金。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新方案名曰「微調」,實際上是「巨變」。中文中學聯會亦發表聲明,指新方案本質上是一個政治決定。特區政府否認新方案有政治考慮,根本就是掩耳盜鈴。事實明顯不過,母語教學已經名存實亡,教學語言將會交由校方自決,返回改革前的狀況,所謂「微調」,只是母語教學的一個下台階。

母語教學瞎折騰,本港教育界經歷的「十一年浩劫」,已經無法挽回。我們認為,既然特區政府也認識到母語教學的失敗,就不應該再拖泥帶水,橫生枝節,以所謂微調方案來添煩添亂,而應該化繁為簡,無為而治,讓學校自行選擇,還學生們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