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Column:中國金融體系風險上升

當前國內金融體系風險之隱患已經衝向了前台,無論是中國影子銀行快速擴張,還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衝動、國內商業銀行資產不良率上升、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全面上升,這些現象都表明國內金融體系風險正在逐漸顯示出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正在積聚。

比如說,國內影子銀行的規模無論如何界定,許多研究都表明達到了30萬億(人民幣.下同)以上。而最近公布的兩個數據應該是有力證據,一個是從央行最近公布的融資情況來看,二○一二年銀行貸款增加8.2萬億(為歷史第二紀錄),社會融資總額達15.7萬億(歷史最高)。

從歷史數據來看,中國銀行貸款佔整個融資的比重由二○○二年的92%以上,現在下降到了不足52%。也就是說,國內銀行體系外的融資正在快速擴張;二是國內信託資產由二○○七年不到一萬億到現在已經上升到七萬億了,成了僅次於銀行資產持有最多金融機構。可以說,中國式的影子銀行正在野蠻生長已是現實。

一般來說,人們一般所理解的「影子銀行」就是指游離於銀行體系之外,從事類似於傳統銀行業務的非銀行機構。即把影子銀行只是看成為銀行之外非銀行金融體系的不同行為。但實際上,影子銀行的實質是銀行體系之外信用槓桿化及期限轉換的金融中介活動。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國內影子銀行規模將比許多估計還要高,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更大。

那麼國內金融體系信用擴張風險為何會如此之大?中國影子銀行及其隱藏風險為何會如此之高?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政府主導的經濟當事人,每一個方都希望通過過度信用擴張來達到其目的。比如,政府希望通過信用過度擴張來化解民生及經濟問題(比如政府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來化解金融危機、來增加社會就業等);投資者及企業希望信用過度擴張來增加利潤及獲得最大利益;個人希望利用金融槓桿讓自己財富增長更快等。

信貸穩定全繫房價

人們可能會問,國內的監管機構及金融機構為何不採取措施或制度來防範這種金融風險,而是讓這種金融隱患持續下去。其實,對於國內監管者及金融機構來說,對當前中國金融市場風險評估不能說是不努力,只是往往建立於幾個不成立的假定基礎上,即住房價格只是會上漲而不會下跌、人民幣仍然處於升值周期及歐美國家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得以持續。

可以說,地方政府之所以敢繞道銀行表外即影子銀行繼續大規模高成本地融資,並以城投債、信託等理財產品形式進行融資,這不僅在於這些產品有政府的隱性擔保,而且更在於借貸雙方都預期住房價格上漲而推高土地價格,使得土地出讓金收益的增長。還有,儘管當前銀行體系對房地產業的貸款佔比只有20%左右,但是國內銀行體系60萬億貸款中,與住房按揭、住房抵押及土地抵押等相關的貸款佔比在60%以上。可以說,只要房價不下跌,當前國內金融體系的風險(無論是正規金融還是非正規金融)就不會輕易顯示出來,監管部門就可用歷史及當前數據來表明國內金融體系的風險在可控的範圍內。但是,如果國內房價下跌,國內金融市場潛在風險都會暴露出來。不過,只漲不跌的房價是不存在的。

還有,人民幣的升值不會逆轉嗎?這當然要看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得看歐美國家量化寬鬆政策在甚麼時候結束。如果歐美量寬政策結束,整個國際市場匯率價格就會出現較大的調整,人民幣升值也可能在這種調整過程中出現逆轉。一旦人民幣貶值,不僅可能導致企業外債的融資成本突然上升、房地產泡沫破滅、大量的外資流出、國內資產價格全面下行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中國金融危機也就會隨之而爆發。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

一旦人民幣貶值引發融資成本突然上升、房地產泡沫破滅,中國金融危機將隨之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