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優勢產業 切忌好大喜功

香港回歸以來,一直無法擺脫金融獨大、產業結構單調的困局,港府多次煞有介事推動經濟轉型,拓展優勢產業,可惜流於清談,多年來毫無寸進。特首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是發展經濟,為了配合將產業「做多做闊」的施政理念,港府隆重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負責制訂全面的經濟發展策略和產業政策,恍似回到起點,重新檢視香港經濟除金融業以外,還有甚麼出路。怕只怕蹉跎歲月,重蹈過往坐而論道的覆轍。

新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由梁振英親任主席,是港府芸芸諮詢委員會規格最高之一,以凸顯受重視程度。委員會下設航運業、會展及旅遊業、製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專業服務業四個工作小組。顯而易見,委員會日後將會深入研究如何扶助這四大特定產業,推動經濟朝向多元化發展。

可以看到,獲得經濟發展委員會優先考慮的新四大產業,有別於前朝曾蔭權政府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除了把高新科技及文化創意二合為一之外,其餘的檢測及認證、醫療服務、環保及教育等四項優勢產業,部分已面臨無疾而終的命運。

事實上,梁振英在施政報告已明言,上屆政府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有需要檢討,例如醫療人手不足,以及教育應否作為產業看待,社會存在分歧,預示這兩項優勢產業壽終正寢。至於檢測及認證產業,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認同具有明顯優勢和發展潛力,未來將會重點發展對檢測及認證服務有潛在需求的中藥、建築材料、食品、珠寶、環保,以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等行業。

現屆政府重整旗鼓,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重訂扶助產業的優先次序,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必須吸取港府過往推動經濟產業多元化的失敗教訓。早在董建華主政年代,已提出發展中藥港、鮮花港和國際設計及時裝中心等構想,又成立包括多名世界知名人士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提供意見,可惜空有宏圖大計,卻缺乏執行能力,結果一事無成。曾蔭權上台後,迷信金融業可以養活七百萬人,助長社會炒股炒樓搵快錢的投機之風。○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暴露香港經濟基礎薄弱的事實,面對社會各界要求救經濟的聲音,曾蔭權匆匆成立所謂經濟機遇委員會,建議發展六項優勢產業,事後證明是急就章產物,未經深思熟慮,其中醫療產業及教育產業更導致亂象叢生,不見其利,只見其弊。

港府連番推動經濟產業多元化均告失敗,問題源於對有意推動的產業認知不足,變成好大喜功,無視香港並無成熟配套條件的現實,輕則浪費公帑,重則遺禍市民。現屆政府強調做實事,與其多途並進,不如重點出擊,選取數項最具潛質的產業,集中資源,爭取時效,提升有關產業競爭力,讓優勢產業擁有名副其實的優勢,逐步改變經濟結構單調的困局。否則,一味好高騖遠,所謂「做多做闊」,只能淪為空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