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已經變質。本來太陽花學運之初,台灣還否定外界質疑台式民主將走上惡質的道路,民眾對未來的民主路還是有憧憬的,希望藉公民運動逐漸完善民主的進程。但當抗爭以勝利閉幕,鼓動了更多訴求,柿子挑軟的捏,人人趁着馬英九政府民望低迷,希望以群眾抗爭方式逼政府就範。
問題是,民主必有法治的基礎才得以堅實,在法治未曾完善下,在抗爭團體衝撞下,台灣民主更顯脆弱。近來連串抗爭未息,學生反服貿後,接着有反核四,更有五一勞動節反低薪的盛大插曲,到六月底大學期末考試後,學生又將走出來結合社團向前行。
這些社會現象有兩個深層的原因。因為政制體制不能有效運作,學運、社運及公民團體走上街頭,加上整個社會的氛圍——經濟長期不景氣、失業高、薪津低、民怨沸騰,才會有一呼百應的景觀。另一方面,馬英九政府執政滿意度低迷,不敢和民意對立,只能遷就抗爭訴求,草率更改制度或政策,讓抗爭者食髓知味,一再加碼挑戰權威,令台灣抗爭風起雲湧。如此下去,台灣前途堪虞。
事已至此,朝野雙方都要負上責任。暴民圍堵立法院,趴上立委座駕的引擎蓋,幾近失控。民眾有權利向任何人表達不滿,但不顧法治及無理取鬧,就是聚眾鬧事。不論是台灣民眾內心的憤怨無處發洩,還是暴民屢站上風,或是永無止息的政治杯葛,面對這些亂象,民進黨難辭其咎。街頭暴民綁架政府,又有殉道者以革命方式作政治綁架,抗爭者這種「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做法,不是尋體制內的改革,而是以衝撞體制的方式來完成追求的目標,近乎政治勒索,情況堪憂。
民主燈塔 暗淡無光
話說回頭,每遇大事,政府應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魄力。今後台灣沒有了核能發電,替代電力是甚麼?是否足夠?政府只懂讓步,卻提不出政策,屆時人民是否又要走上街頭?面對學運反服貿協議,馬英九政府只有束之高閣;民眾反核電,政府馬上回應停建核四,且建好的封存永不使用;勞工階層反低薪,政府也相對漲工薪,卻苦了業界老闆。政府鄉愿,難有作為,縱使政策有正當性及正義性,也只會被淹沒在民粹浪潮中。只有做大有為的政府,才能將台灣引上正道。否則,「亞洲民主燈塔」勢將暗淡無光。
江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