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飲用的水樽口,竟然邋遢過渠口!由學生到上班一族,不少人都有帶備便攜水樽出門的習慣,但若清潔不當,水樽隨時成為養菌的溫床。記者早前於街上隨機抽驗市民的水樽,並交予化驗所檢測。結果顯示,有水樽樣本含菌量高達八千八百萬個細菌菌落(CFU),較過往調查廁所板含菌量高逾四百倍,比渠口含菌量高逾三倍!有水樽更被驗出帶有可能難以根治的金黃葡萄球菌,醫學界警告,金黃葡萄球菌可致食物中毒及腸胃炎,部分金黃葡萄球菌具抗藥性,加上流感肆虐,隨時引致雙重感染,嚴重者可致命。


水樽驗菌程序
以棉花棒掃樽口及樽蓋內壁後,即放入存有溶液的試管內。

即日再交到化驗所,進行種菌。

由實驗員將樣本放到溫箱內進行數天培植。

最後量度樣本上的細菌數量。

結果顯示有樣本細菌菌落達八千八百萬個,有樣本含金黃葡萄球菌。

水樽細菌測試結果
「環保、方便、耐用」的便攜水樽是不少市民的外出必備品。記者早前於街頭隨機向五名市民抽樣檢驗他們的隨身水樽,發現他們的清洗習慣不一,有市民每次裝水前都認真清潔樽口及樽蓋,但有學生只每天用水輕輕沖洗,便重新裝水使用。
記者以實驗用棉花棒輕掃有關水樽樣本的樽口及樽蓋內壁位置,隨後立即放入試管內。試管其後置入保溫箱,並即日再交到受委託的認可化驗所進行化驗。經過化驗員進行種菌、放入溫箱培植等數天程序後,再量度菌量。
部分含金黃葡萄球菌
化驗結果顯示,五個水樽樣本中,兩個樣本均較渠口更骯髒。根據一一年香港兒童健康基金與清潔用品公司於本地家居進行的菌量測試結果,廁所板的含菌量為逾二十萬個細菌菌落,而渠口則為逾二千萬個。但五個水樽樣本中,有兩個含菌量超過渠口,當中含菌量最高為樣本四,高達八千八百萬個,即比廁所板的含菌量高逾四百倍,亦比渠口含菌量高逾三倍。含菌量為一千二百萬個的樣本五,更驗出有金黃葡萄球菌含菌量達七百七十個。提供樣本五水樽測試的中學生唐同學稱,購買該水樽僅三個月,每日都會用水輕輕沖洗,但從未有仔細清洗。
至於含菌量最少的為樣本三,含菌量只有二千二百個,提供樣本的王太指,每天會用洗潔精清洗樽口及樽蓋。但其他樣本的物主均指只偶然洗擦、或每次只輕輕沖洗水樽,而樣本一及二,含菌量分別為九百萬及二千八百萬。
「每日要洗得好乾淨」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翁建霖表示,雖然已使用的食具難有衞生標準,但一般而言愈多細菌,顯示水樽愈污糟,致病的危險愈大。他指出,一般樽口上的細菌都屬於用家自己的,致病性不高。但由於不少人疏於清潔水樽,而樽內的水分、口腔組織及食物殘渣都有利細菌孳生。相比廁所板及渠口,由於欠缺以上孳生細菌的溫床,而且一般較乾爽,因此細菌量反而比樽口更少。對於今次有水樽更被驗出含金黃葡萄球菌,翁指是一個警號,因為水樽每日直接與口腔接觸,有一定致病機會。
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食具上的細菌數量當然是愈少愈好。而金黃葡萄球菌經腸胃感染可致食物中毒,經呼吸道感染亦可致鼻竇炎等,部分金黃葡萄球菌更有抗藥性,嚴重者可致命。如市民本身被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器官,若再飲用被金黃葡萄球菌污染的食水,可致雙重感染,令增加併發症的機會,嚴重加重病情。關勸喻市民要每日仔細清潔水樽,「每日都要洗得好乾淨!」
陳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