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內地輿論場風聲日緊,中共日復一日的緊迫,已導致「道路以目」的雛形初現。
去年九月,第五代要求對意識形態領域敢於亮劍後,中共文宣系統聞風而動,先是清剿微博微信大V,強樹網絡文藝青年周小平和花千芳;繼而再點名批評知名學者賀衞方和陳丹青,網絡封鎖升級大範圍屏蔽VPN;然後又由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領銜,拋出「三個決不允許」恫嚇震懾老師教授。
第五代的鐵腕和強勢,決定了這場清剿決非是走過場。如此做法的目的,不外是為了排除異聲干擾,要輿論一統和思想一統,從而為中共的一黨統治確立堅不可摧的理論基礎。
但是,不能不令人擔心的是,領導人集各種大權於一身,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所有方面,均打上其鮮明的個人烙印。
自鄧小平以後,中共最高層一直是集體領導制,期間江澤民雖是核心,個人作用相對突出,可相對第五代的集權,他還差了一個檔次。這意味着,集體領導制現在遭遇了有力挑戰,有人兩年前就斷言,胡溫時期中共是「九總統制」,九個常委各管一方,現在則是「總統制」,領導人不但成了核心,而且在決策上已經說一不二。
相對於過去一盤散沙的分權,第五代確有集權的必要。而在當今的發展轉型期,集權也是減少阻力、強推改革的保證。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度,集權和極權只差一個字,沒有制度制衡,集權很容易滑落到極權。
極權主義之下,個人生活無不被公權力滲透,具體表現為六個特徵:一個官方的意識形態,一個受寡頭控制的群眾政黨,政府壟斷軍隊,政府壟斷大眾傳播工具,一個恐怖主義的警察系統,集中管理的經濟。對比這些特徵,一個政黨、一支黨絕對控制的軍隊,是中共的命根子。第五代正在做的則是,一個領袖、一個聲音。
耿炎直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