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精英轟港府零支援

  • 【本報綜合報道】香港有大學學者的科研成就,獲國際權威組織認同,但港府對學者參與國際大型科學研究上卻偏偏是「零支援」。六十五名華裔學者獲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二○一二年度會士,其中包括兩名本港學者,分別是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郭新及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楊強。獲選的著名華裔天文學家郭新批評,由於本港研究資助局的撥款機制有漏洞,未能資助本港學者參與國際性大型科研如太空研究等。

    一八四八年成立的非牟利科學和工程學專業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是推動科研的國際權威組織,亦是著名學術期刊《科學》的主辦者及出版者;該組織昨公布二○一二年度會士名單,在七百零一名新會士中,包括六十五名華裔學者,獲選者將於明年二月十六日在波士頓舉行的年會中獲頒證書及象徵傑出成就的藍金玫瑰獎章。

    個人身份與太空總署合作

    科學促進會每年在二十四個領域中選出研究成果卓越的學者,而來自香港的郭新及楊強,分別在天文及電腦資訊領域入選。

    獲選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的郭新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訪問時說,他的學術研究範疇主要在於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外太空生物研究。他以往亦曾以個人學者身份,與歐洲及美國太空總署合作,利用太空人造衞星研究紅外線光譜,如製造太空望遠鏡等。

    郭新指,雖然本港研資局投放在研究項目的經費,在過去十年一直有增長,但只能支援規模較小的單項實驗室研究項目,未設立機制讓本港學者申請研究撥款,參與多國合作進行的大規模國際性科研,如太空研究、海洋研究、高能物理學研究等。

    郭新慨嘆,「依家要參與國際性大型研究項目,唔使好多錢,但問題係研資局無設機制畀本地學者申請研究經費參加,導致香港一直都係零參與」。他指現正推動研資局考慮增設機制,並投放資源,資助本港學者可參與國際大型研究項目。

    至於另一名入選者楊強,在智能設計、學習及數據挖掘方面成就傑出,曾出版兩本有關人工智能的書籍,並曾發表逾二百篇有關人工智能及數據挖掘的文章,他於九九年在微軟亞洲研究所工作時,曾領導一組研究人員成立世界上其中一個最早發明,名為「百靈」的中文搜尋器。本報記者昨曾以電話及電郵聯絡楊強,但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 郭新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 楊強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