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80、90後被標籤負面?

顧問老師:Keith Leung

青少年的工作態度經常為人詬病,曾有青少年機構調查指出,不少受訪僱主批評年輕人沒有責任感、工作嫌辛苦,但又有機構調查力撐年輕人在職場上「忍得」,不會草率辭職。究竟調查能否呈現80、90後原貌,為何總是說60、70後較他們能幹和捱得?

Q:年輕人被社會標籤為負面,對他們的成長有何影響?

A:影響分為正面及負面兩方面。在正面方面,影響能化為推動力,部分年輕人傾向不認同負面標籤,如九七年後至○一年,剛踏出社會的一群經歷經濟衰退,仍發奮向上,負面批評能激發鬥志及有鞭策作用。至於負面影響方面,部分青少年人生觀較負面,對負面評價回應模式也較偏激,更會尋找理由自我解釋,例如將問題推給社會環境,最終陷入不長進的漩渦中。

Q:不少僱主批評80、90後工作態度差,但對60、70後則讚好,為何這兩批人都在本土成長,但在僱主心目中有這麼大差異?

A:任何發展中國家進入富庶,當中努力脫貧的第一代,都見過世面和捱得,反觀第二、三代出生的新一代,出生已在富裕家庭,沒有家庭負擔,未嘗過窮滋味,即使工作不順,也甚少有三餐問題,轉工心理壓力不大。反觀不少60、70後,既要供樓,又要養家,難以承受生活環境衝擊,因此更珍惜工作,表現較後生一輩較忍得和捱得,因此兩代香港人在僱主心目中有差異。

Q:香港經常有評論年輕人價值觀和工作態度等的調查,會否分化兩代香港人?

A:會。傳媒擅長抽出社會隱藏問題,或深化一些市民不熟悉的社會現象,令讀者容易將身邊情況套入這些理論,強化不自覺的觀念。若眾多評論標籤後生一輩,就會分化兩代香港人,以反高鐵事件為例,當時傳媒不斷報道,不少60後工程界攻擊80後,又有大學學者討論香港核心價值。事實上,這個情況會不斷發生,皆因人愈大,愈容易看下一代不順眼,隨之批評。

延伸思考

1.試析述80、90後的公眾形象?

A:任何國家發展到富裕階段,其第二、三代的年輕人形象都會較負面,如美國的嬉皮士、日本的電車男,香港則有乾物女及宅男等,都源於上一代看下一代不順眼及生活態度不同。而近年香港年輕人採取較激進的方式表達意見,如反高鐵及保皇后碼頭的激烈抗爭,這些形象都深入民心。

2.以往有不少關於80、90後的職場調查,部分顯示他們態度惡劣,但亦有部分撐他們捱得,試評估坊間調查的可信性。

A:社會科學並非百份百科學,可變因素太多,而不少調查有預設立場,倘若這些立場定性有偏差,調查方向隨時被牽住。加上調查對象不同,各社會階層及職場角色,對論題見解相異,再揀選不同社會學理論及學者去分析,調查結果都有極大差異,能有極端的社會效應。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