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豆基因中大揚威

破解大豆基因中大揚威

本港生物研究成就揚威海外,獲國際著名遺傳學雜誌《自然遺傳》刊登為封面故事。香港中文大學聯同內地研究所進行大豆基因分析有重大突破,發現野生大豆比栽種大豆更耐旱及耐逆,若透過雜交將兩者結合,有助大豆於惡劣地區生長,長遠可增加內地大豆產量。不過研究人員擔心因經費問題令研究受阻,促政府增加資源協助科研。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合作進行名為「大豆回家」的項目,實驗室副主任林漢明昨稱,大豆在內地需求甚大,雖然它源於中國,但現時內地大豆生產僅夠供應三分之一需求,每年要花數十億美元從美國購入大豆。

內地一直較少有關大豆的基因研究。林漢明稱,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分析三十一種野生及栽種大豆的基因排序,發現了栽種大豆在人工種植後出現基因變化,而野生大豆更具生物多樣性,亦較耐旱及耐逆,容易在旱地及鹽鹼地生長。如兩者成功結合,可增加大豆在偏遠地區的生產力及減輕成本。此項研究發現獲國際權威遺傳學雜誌《自然遺傳》(Nature Genetics)選為十二月號封面故事。

憂斷資助阻礙研究

研究員已分別在內地西北乾旱地區及華北鹽鹼地進行試驗,已有初步結果,但預計至少花三至五年試驗適當品種。若要成功栽種出可供應市場食用的大豆,約需時十年。大豆具豐富蛋白質,可製成食用油及各類豆品,它亦能將空氣中的氮轉化到泥土之中,讓植物直接吸收,有助農業發展。

實驗室主任辛世文透露,此項目共花了數百萬元研究,主要由中大及卓越學科領域基金計劃撥款,他擔心至明年資助完結,將令經費出現問題,「內地研究所每年有成幾百萬資助,點解香港成日話做科研,做做吓就冇晒影?」他們曾與創新科技署反映,希望政府能增加資助。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

林漢明(右)及辛世文帶領研究團隊就大豆基因進行分析,贏得國際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