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社署官僚僵化 傷津應批不批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無奈在今日香港,這個以國際大都會自居的地方,人們仍可看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無所養」的淒涼景況。弱勢群體求助無門,不是因為社會資源匱乏,也不是因為市民不願承擔,只是因為社會福利署處事官僚,冷漠地將最需要幫助的市民拒諸門外!

一位患有氣管炎、地中海貧血、前列腺肥大、腎功能衰退、白內障、右耳失聰等疾病的九十三歲老伯,竟被社署指仍有五成工作能力,拒絕發放傷殘津貼;另有一位八十歲的老伯,二○○七年裝助聽器後,被社署視為健全人士,取消每月一千多元的傷殘津貼,雖然老伯三年內七度入紙申請重發傷殘津貼,結果皆被拒。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位百病纏身的九旬長者,社署何以見得他仍有工作能力?一位八旬長者裝了助聽器便失去傷殘津貼,難道這就是社署審批的準則?

很明顯,社署處事僵化,墨守成規,只懂按本子辦事,根本沒有顧及求助者的實際情況和真實需要。正如協助兩人的代表律師批評,九旬老伯連起床去廁所都有困難,醫生判傷時竟認為他有五成工作能力,而社署竟照單全收,對問題視而不見,將錯就錯,將貧病長者棄如敝屣。

事實上,社署對綜援的審批錯漏百出,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五年至一○年間,醫療評估委員會合共處理一千一百八十多宗傷殘津貼上訴個案,當中三成上訴結果與原本的醫療評估不同,不可謂不驚人。然而,社署並沒有吸取教訓,引以為鑑,而是一錯再錯。申訴專員公署去年就多宗個案主動介入調查,踢爆社署審批傷殘津貼混亂不堪,包括評估欠缺一致、審批過程不透明、態度被動僵化、盲目依從醫生評估,以及沿用三十多年評估標準不改等等。

更荒唐的是,在社署的斷估之下,不少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支援,一些存心詐騙的人反而可以得其所哉。例如社署曾經資助一名三十多歲綜援漢,三年內配七副名牌眼鏡;有夫妻假離婚申領單親綜援,社署也被蒙在鼓裏;最離譜者莫過於退休法官李栢儉隱瞞海外資產申領綜援,對於這樣一宗顯而易見的欺詐個案,社署竟也糊裏糊塗,照批不誤。

作為社會福利政策的執行者,社署肩負扶持弱勢社群的重任,所掌握的福利資源高佔政府經常開支百分之十七。鑑於近年社會福利開支日益沉重,當局有意無意地散布「綜援養懶人」的言論,不斷呼籲市民自食其力,不要濫用社福資源。然而與此同時,社署應批不批,不應批卻亂批,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去年申訴專員公布調查報告後,社署擺出一副虛心受教的態度,表示接納建議,承諾改善,如今看來,所謂改善又是欺人之談。

事實一再證明,本港社會福利的最大問題不在資源不足,而在於綜援制度漏洞百出,社署把關不嚴,敷衍塞責。面對那些求助無門的傷殘人士,面對驚人的誤判比率,難道社署不覺得羞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