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過澳門賀關帝生辰

提起關帝,總令人想起威風凜凜、義薄雲天的關二哥,農曆6月24日(新曆為7月24日)正是關二哥的生日,在澳門,關帝誕是民間盛事,澳門體育會及其他社團商店,都有慶祝活動舉行,包括舞龍、舞獅、宴會和體育比賽等,這個周日,不妨過澳門湊吓熱鬧。

澳門信奉關帝的居民甚多,幾乎每家商號都有一個關帝像鎮守,並建有多座關帝廟,如三街會館的關帝廟、氹仔卓家村關帝廟、普濟禪院武廟,以及路環九澳村的三聖廟等,誕期亦有兩個,分別為農曆5月13日及6月24日。每到關帝誕,澳門的善信也會到關帝像前獻花燒燭,並放置各類祭品,當然還不少得舞龍舞獅等助興節目。

三街會館議事地

雖然關帝廟眾多,但說到最具名氣,首推位於議事亭前地左側的三街會館,皆因它是世遺歷史城區的古建築之一。三街會館初設時,只是商人議事的場所,原來昔日商人議事,多選擇在重要的廟中進行,如媽閣廟、蓮峰廟等,但由於路途遙遠,經常有人缺席,因此另設一方便就腳的會館,讓商人聚集議事,三街會館因而興建。

所謂三街,即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當時三街為澳門古老的商業中心,所有華人商賈全部集中在此經營貿易,為穩定商業秩序,三街商人常聚在一起溝通商情,平抑物價。至於三街會館始建於何時,已無從稽考,僅從重修碑記中,可知最遲建於乾隆年間,此後經歷數次大修,形成今天的面貌。

公所變作關帝廟

三街會館又稱為關帝廟,這是因為會館中設有關帝神殿及財帛星君殿,以示崇敬,後因會館為公共場所,任人入內參拜,參拜者日眾,人們漸漸忘記它是一座會館,而直稱為關帝廟。最初公所是與廟宇合一的,在第3次大修中,才將兩者分開,後來三街會館的權威日漸式微,公所功能退化,廟宇便成為會館的主要功能。現在建築前雖豎立了「關聖帝君」的高腳牌,然其門楣仍有「三街會館」四字,而三街會館之所在地,原為昔日澳門的繁榮市區「榮寧坊」,故門前的社壇仍刻有「榮寧社」字樣,並有「榮居康樂境,寧享太平年」的對聯。

關帝小傳

關帝即三國時代蜀國的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解良人(即今陝西省解虞縣),生於公元160年,傳說關羽是青龍轉世,身高9尺5寸,鬚長1尺8寸,面如重棗,唇若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可力敵萬軍。關於關公,最多人熟悉是桃園結義的故事,東漢末年,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情如手足,同謀起兵。至劉備建蜀國,以關羽守襄陽,大破曹仁於樊城,斬龐德,擒于禁,覆7軍,威震華夏。後因輕敵中計,敗走麥城,終至被害,後世感其忠義,遂供奉祭祀。

議事亭前地 邊看邊吃

三街會館所在的議事亭前地,是澳門最熱鬧的地帶,附近景點美食多多,大可邊看邊吃。由會館走出廣場,已看見潔白的仁慈堂,同樣是世遺建築之一,始建於18世紀中葉,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現在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

再往前走,會看見鮮黃色的聖母玫瑰堂,是澳門最典雅、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式教堂。教堂最初用樟木搭建,後換上抹了灰漿的實心磚,屬於葡萄牙17、18世紀在東方流行並採用的建築風格,供奉花地瑪聖母。教堂後有間小博物院,內藏聖保祿大教堂遺留下來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遺物。

議事亭前地食肆雲集,逛累了要找個地方補充體力很方便,在仁慈堂對面便有黃枝記。開業已有60多年歷史的黃枝記,創辦人黃煥枝跟從名師學得竹升打麵的秘技,店舖最初於東莞開業,後遷往澳門十月初五街,並以銀絲細麵、蝦子清湯馳名。而在議事亭前地的分店,環境優雅,地點就腳,吸引不少遊客幫襯。

資料:客戶提供

三街會館是澳門歷史城區世遺建築之一,也是名氣最響的關帝廟。

身高9尺,手執青龍偃月刀的關帝,外形相當威武。

商人向來崇敬關二哥,故會館中設有關帝神殿。

會館始建於何時,已無從稽考,估計最遲建於乾隆年間。

為關公慶生辰,點少得醒獅助興。

關帝誕的活動,除了龍獅表演,還有神功戲。

即使不是關帝誕,三街會館的古雅建築都值得細意欣賞。

由三街會館走出廣場,已看見潔白的仁慈堂。

位於議事亭前地的黃枝記分店,裝潢古色古香。

雲吞撈麵是店舖招牌美食之一。

聖母玫瑰堂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式建築。

教堂後有間小博物院,內藏聖保祿大教堂遺留下來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遺物。